海軍軍醫大學孕育于烽火硝煙,誕生于建國伊始,至今已走過70余載。1949年稱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1951年更名為第二軍醫大學。2017年轉隸海軍,定名海軍軍醫大學,對外可稱第二軍醫大學。學校作為軍隊高等教育院校,面向普通地方高中畢業生,招收培養有軍籍生長軍官學員和無軍籍地方生。
經過70余年的深耕厚植,學校積淀了豐厚的學科人才優勢,形成了“求實、創新、嚴謹、獻身”的校訓和“博雅、仁愛、篤行”的大學精神,涌現出“模范醫學專家”吳孟超、“模范軍醫”呂士才、“模范女醫務工作者”李蘭丁、“甘為人梯的一代名師”孔憲濤、“時代需要的真正科學家”陳宜張、“紅十字方隊”醫療服務博士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陳靜、“南京路上好軍醫”等一大批時代典型,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大學現為首批國家“雙一流”和軍隊“雙重”學科建設院校,是36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之一。擁有國家一級重點學科2個(基礎醫學、藥學),位全國醫科院校并列第一;國家二、三級重點學科26個,位全軍醫學院校第一;10個學科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居全軍院校首位。作為醫科院校,招生專業齊全,共開設12個專業,包括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臨床醫學、中醫學、麻醉學、精神醫學、醫學影像學、預防醫學等6個五年制專業,生物技術、藥學、中藥學、護理學、公共事業管理等5個四年制專業。
學校始終處于全軍院校和全國醫科院校第一方陣,在這里誕生了7名兩院院士,10名“973”首席科學家,24名“長江學者”,6名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14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7名“何梁何利獎”獲得者,26名國家“杰青”,32名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4人獲全國、全軍優秀教師。共有32個省部級以上實驗室,含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8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心,6個軍隊后勤重點實驗室。
學校實施開放融合辦學戰略,大力加強學員創新能力培養,深化研究生教學改革,獲得首屆中國研究生教育成果獎特等獎。開展常態化本科生雙向交流、實習生互換,先后與10余所世界知名大學建立穩定合作關系,累計為98個國家培訓了1600余名軍事醫學留學生。平均每年承辦國際會議,組織國際培訓數十次,建立了中德、中美泰等軍事醫學合作聯盟。
學校在醫學基礎理論、臨床技術等方面創造了多項世界首例和全國第一,獲得了全國醫學領域首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創新團隊獎。長海、長征、東方肝膽外科三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享譽全國,“燒傷科、心外科、肝膽外科”、“骨科、神經外科、腎內科”傳統醫療特色優勢明顯,“泌尿外科、消化內科、血管外科”等形成了新的品牌。
學校先后參加了抗美援朝、援柬援越、邊境自衛反擊戰等重大軍事任務,出色完成了抗洪搶險、抗擊非典、抗震救災、抗擊埃博拉、亞丁灣護航、極地科考、和諧使命、抗擊新冠等非戰爭軍事行動,創造了我國最深的海上潛水醫學保障記錄,創造了潛艇艇員快速上浮脫險試驗世界紀錄,實戰化能力得到充分彰顯。
更多招生咨訊及校園信息,考生可通過關注學校招生信息網、“海醫大發布”微信公眾號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