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學院位于天府之國四川東部達州市,辦學文脈可溯及清末龍山書院,1906年為達縣中學堂,1946年為達縣縣立師范學校。1976年開始舉辦高等教育,時稱達縣師范學院。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全日制普通高校,相繼更名為達縣師范專科學校、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6年2月經教育部批準升為本科高校,目前是川東地區唯一省管普通本科高校。2016年被確定為“四川省高校整體轉型發展試點單位”,2018年被增列為“四川省碩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2023年12月獲批四川省“優先培育”類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立項建設高校。
學校擁有蓮湖、南壩兩個校區,占地面積1314畝,校舍建筑面積42.57萬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158萬余冊,電子圖書137.8萬余種,中外文紙質期刊5萬余冊,電子期刊95.4萬余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近2億元。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面向全國25個省市招生。有留學生近百人,繼續教育學生18000余人。
設有文學與傳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政法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財經管理學院、數學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建筑工程學院、生態旅游學院、音樂與演藝學院、美術學院、體育學院、康養產業學院、中華傳統文化學院、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學院、無人機產業學院等23個二級學院,開設漢語言文學、思想政治教育、化學工程與工藝、電子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等62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學、理學、工學、教育學、藝術學、管理學、歷史學、法學、經濟學、醫學、農學等11個學科門類。

創辦時間:1976年
主管部門:四川省教育廳
所屬地區:中國 四川 達州
類 別:公立大學
學校類型:綜合
屬 性:省屬普通本科院校
學校官網:http://www.sasu.edu.cn
人才培養
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高等教育規律,秉承“博文大理,厚德篤行”的校訓,弘揚“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辦學精神,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環境育人、社會合作”的辦學思路,積極探索知識

結構模塊化、理論實踐融合化、教學服務信息化、考核評價常態化的“四化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四年遞進式創新創業教育計劃,努力構建學生通識核心知識、通識實踐能力、學科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核心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復合素質培養七大知識體系,努力培養德才兼備、文理通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具有“三心四能五復合”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人才。舉辦高等教育近50年來,為社會培養了10萬余名大學畢業生,畢業生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富有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深受用人單位歡迎,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始終居于全省同類高校前列。
深入實施新時代紅色文化育人工程,把紅色文化融入立德樹人各環節全過程,創新“三全育人”實踐機制,形成扎根革命老區、傳承紅色基因、服務區域發展、培育時代新人的鮮明辦學特色,積極培養扎根革命老區、扎根基層的“兩扎根”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近10年,學校55%左右的生源來自四川革命老區,25%左右來自川陜革命老區;35%左右的畢業生初次就業選擇在四川革命老區,21%左右的畢業生初次就業選擇在川陜革命老區。

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四新”建設為契機,實施學科強基競進行動,堅持“優化結構、突出特色、提升水平、錯位發展”原則,遵循學科建設規律,統籌規劃,科學布局。重點推進重文強理興工,夯實文科優勢,強化理科基礎,加快發展工科,積極拓展經管、醫科、農科等應用學科領域,構建以文理工為主體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入選省“雙一流”建設貢嘎計劃建設學科。堅持把學科建在產業上,緊密對接四川“5+1”現代工業體系和達州“3+3+N”現代產業集群發展需求,做大做強相關學科,形成新的學科優勢。現有省級一流本科專業、省級特色專業、省級應用型示范專業、省級“課程思政”示范專業13個。
教學改革
作為四川省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項目院校,學校建有基礎外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文化與傳播實驗教學中心等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項目,以及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項目、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立項建設省級教學改革項目60余項、校級教學改革項目近570項,有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政治與行政管理、理論物理、數學建模教研室等34個省級和校級優秀教學團隊,數學分析、熱學、中國古代史、規劃論、中國新文學史、外國文學、高等代數、小學教育科研方法等8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版畫、材料力學、非線性編輯等12門省級應用型示范課程,12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和88門校級精品(資源開放)課程。近年來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7項。

科學研究
學校堅持“四個面向”,大力實施科研強校戰略,堅持把創新建在人才驅動上,注重科研平臺和團隊建設。建有四川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四川省青少年文學藝術社科普及基地,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特色植物開發研究實驗室,參建“工業有機固體廢物資源化處理”2011協同創新中心、四川省磷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中心,建有巴文化研究院、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秦巴文化產業研究院、智能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國家城市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川東分中心、油氣田廢水處理技術研發中心、巴山作家群研究院、書法藝術研究院等30余個科技創新平臺。學校建有四川文理學院大學科技園。建有四川省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四川革命老區生態文明建設研究團隊”和四川省教育廳“秦巴文化研究傳播創新團隊”等20余個科研團隊。近年來,學校成立川東北紅色文化研究院,獲批建設首批四川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批四川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和川東北紅色文化四川省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基地。
近年來,教職工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5000余項,其中國家級科研課題33項,省部級科研課題236項,獲省市社科優秀成果獎300余項、科技成果獎近10項,獲發明專利授權近5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60余項,軟件著作權近180項,70余項科研成果被地方各級政府領導批示或采納,出版專著80余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00余篇,被SCI、SSCI、EI收錄400余篇,中文核心300余篇,500余篇文章被權威檢索工具(期刊)轉載或收錄。
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校講學,活躍學術空氣,促進學術繁榮。開辦“秦巴講壇”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來校講學,聘請近40位名譽院長、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增強科研團隊實力。鼓勵教職工申報高級別科研課題和橫向項目,鼓勵團體攻關和產學研用合作,提升科技競爭力和服務能力。

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組建有“川陜蘇區歷史文化”“四川革命老區產業振興”“革命老區文旅綜合體規劃”“四川革命老區山地生態農業”“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修復”等多個研究團隊,主要從事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川陜蘇區歷史文化和生態文明等研究。中心每年編輯《重要成果專報》,向相關部門和機構及時傳遞關鍵信息與研究成果;編纂《四川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研究》《萬達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探尋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及產業發展的相關問題;定期出版《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剖析四川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面臨問題及未來路徑,為老區振興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先后主持完成國家和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近50項,承擔革命老區各級各類項目100余項(其中獲橫向項目經費600余萬元),出版學術專著30余部,發表論文500余篇,編輯報送重要成果專報60余期獲省市領導肯定性批示,提交咨詢報告、專家建議100余份被有關部門采納,多期被省委政策研究室《調查與決策》刊載。
工業有機固體廢物資源化處理四川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主要針對企業在水泥、電力、鋼鐵等生產過程產生的有機固體廢物,在滿足企業生產要求且不降低產品質量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工業鍋爐等生產設施,實現固廢的無害化處置與部分資源化。
師資隊伍

學校堅持人才強校戰略,推進實施“塔石人才工程”,建設“塔石人才特區”。自“塔石人才工程”實施以來,先后引進海內外優秀博士140余人,送培取得博士學位40余人;遴選首批塔尖人才9人,第一批、第二批塔基人才各80人;特聘教授(研究員)、副教授(副研究員)23人;柔性引進長江學者1人,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1人,構建起“聚石成基、夯基成塔、拱塔成尖”相互銜接遞進的人才工作機制。現有各類教職工14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100人,具有博士學位專任教師近300人,高級專業技術職務370余人,國家級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四川省突出貢獻專家、四川省首屆教書育人名師、省級優秀教師等省級以上稱號人才20余人。學校大力發揚優秀的辦學傳統,在新時期努力培育“受命不遷、忘我工作,勤學篤行、躬耕教壇,服務區域、城校共興,守正創新、追求卓越”的塔石精神,進一步激發廣大師生改革發展的精神動力。
交流合作
學校堅持服務區域辦學興校,以市校合作為契機,大力實施城校共興工程。堅持把校區建在園區上,不斷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先后與

達州市人民政府、四川大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100余個政府機關、高新園區和經濟開發區、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簽訂合作協議,推進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堅持開放辦學,不斷深化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開拓教育國際視野,先后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芬蘭、意大利、澳大利亞、捷克、韓國、馬來西亞、泰國、老撾等國家30余所高校或研究機構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共同開展師生交流、聯合培養、科研合作等活動。常年選派優秀學生和骨干教師赴草堂大學、帕拉茨基大學、北方大學、博特拉大學、斯旺西大學、高地與群島大學等交流和訪學,推薦品學兼優的學生赴美國帶薪實習和攻讀碩士學位。2014年開始招收留學生,累計招收老撾、加納、尼日利亞、喀麥隆等20個國家留學生220余人。100余名外籍教師相繼在校任教,連續任教時間最長的達6年,常年有10名左右外籍專家和教師在校任教。
學術資源
學校圖書館藏有《四庫全書》《中國野史集成》《古今圖書集成》等大型古今叢書,有《大公報》《晨報》《民國日報》等大型報刊影印件和《大成故紙堆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維普)》《人大報刊資料全文數據庫》《讀秀學術搜索》《中國學位論文數據庫》等數字資源近30個。建有《川陜蘇區文獻研究數據庫》《四川文理學院數字圖書館》等特色文獻資源,與國家圖書館、CALIS、CASHL等信息機構建立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關系,是川東地區文獻資源與情報服務保障中心。
公開出版物
學校公開出版《四川文理學院學報》《四川文理學院報》。《四川文理學院學報》創刊于1987年,被評為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全國地方高校優秀學報一等獎,四川省社會科學特色學術期刊和社科優秀期刊,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核心期刊擴展版,入選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學術期刊名單,刊發學術論文多次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轉載或摘錄。《四川文理學院報》創刊于1984年,對開4版,多次榮獲全國、全省高校校報好新聞獎。
校園文化
學校高度重視美育及校園文化建設,構建起具有文理特色、共建共享、面向人人的“四元協同·五維并舉”新時代高校美育體系。近年來,參加全國和全省大學生藝術節(藝術展演活動)獲國家級獎勵20余項、省級獎勵200余項,其中,朗誦《百年芳華》、聲樂《布谷》、大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川東鄉村振興規劃設計藝術工作坊》、舞蹈《雨潤巴山》《背山背水背太陽》《赤雪同行》、繪畫《秋水游》等數十件作品獲國家一等獎。參加中華經典誦寫講演活動獲國家獎勵10余項、省級獎勵近60項。舞蹈《致青春》《魂鑄巴山》獲第九屆中國舞蹈“荷花獎”銀獎。微電影《知返》《大山》獲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課”展示活動二等獎。參加數學建模、電子設計、啦啦操、曲棍球等賽事獲國家級獎勵100余項、省級獎勵500余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會獲“全國優秀理論社團”,蒹葭漢服社獲“全國優秀大學生國學社團”,電腦學會獲“全國學生最具影響力科技社團”,學生社團聯合會獲“全國學生最具影響力社團聯合會”,37名學生登上2017年央視春晚舞臺,3名學生代表中國高校參加第七屆亞洲杯室內女子曲棍球賽榮獲亞洲第6名,參加2018年美國舊金山世界排舞冠軍賽榮獲4項第1名。《天人合一》等2個節目參加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專場演出。學校先后獲教育部“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和“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四川省文明校園”“四川省節水型校園”“四川省高校園林式校園”“四川省綠色學校”“四川省全民閱讀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全國學校急救教育試點學校。

新征程新階段,四川文理學院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按照學校第二次黨代會確定的發展戰略,扎根紅色沃土,聚力申碩攻堅,統籌推進“五大發展”,著力實施“九大行動”,努力實現“六大提升”,奮力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而努力奮斗,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和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截止2025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