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業學院始建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后四川舉辦的第一所實業學校,迄今已有110余年的辦學歷史。陳毅元帥曾于1916—1918年在學校染織專業學習。在連續百余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始終以服務國家急需為己任,堅守實業興國教育情懷,形成了“手腦并用、學做合一”的校訓,“嚴謹、樸實、勤奮、創新”的校風和以工為主、突出應用、服務地方與行業的育人傳統。學校先后隸屬原二機部、四機部、電子工業部以及四川省原電子工業廳等部門,長期面向行業辦學,主要經歷了“全國重點中專”成都無線電機械學校和“全國示范高工專”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兩個辦學階段。2000年,學校由四川省電子工業廳劃轉省教育廳主管,2012年升格為本科院校,是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推進本科產教融合“廳校共建”全省唯一試點高校。學校占地總面積1845畝,有郫都、宜賓、花牌坊、大豐等4個校區。本部位于成都市郫都區,地理位置優越,校舍建筑面積約32.5萬平方米。宜賓校區位于宜賓市三江新區,依山傍水,環境優美,設施完善,規劃建設校園總建筑面積約28萬平方米,與郫都校區形成了“一校兩區”、高效協同、相互支撐、共同發展的辦學格局。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1112人,設有二級院(系)14個、本科專業44個,涵蓋工學、管理學、理學、經濟學、藝術學、文學和教育學等多個學科門類,重點面向“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現代服務業”3個領域,構建起了適應四川省產業結構升級,對接地方產業鏈、創新鏈的應用型學科專業布局。
近年來,學校以黨建為引領,以服務地方、推進四川現代化建設為己任,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以產教融合為抓手,以改革創新為驅動力,以建設四川工業的行業大學為目標,堅持“地方性、應用型、開放式”的辦學定位和“根植地方、魂在應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辦學思路,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顯著改善、辦學空間明顯擴展、社會聲譽顯著提升、同類高校影響力明顯增強,形成了較為鮮明的應用型辦學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成效初步顯現。
學校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黨的建設,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事業高質量發展。現有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2個,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1個;全省高校黨建工作標桿院系2個,全省高校黨建工作樣板支部2個,全省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2個,四川省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1個;四川省先進基層黨組織2個;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綜合改革與精品建設項目1個,省級“三全育人”試點學院2個,省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6個,省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綜合改革與精品建設項目6個,省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名師工作室1個;省級課程思政示范專業2個,省級課程思政示范團隊4個,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2門,省級課程思政標桿院(系)2個,省級課程思政典型案例3個;“形勢與政策”課獲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依托人文與設計學院(晏濟元書院)設立成都工業學院紅色文化研究院,被列為全省高校重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院培育項目。建有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毅紀念園,充分發揮學校紅色資源優勢,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學校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本科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學校堅持“對標競進、爭創一流”,積極搶抓機遇,現有“機械電子工程”“物流管理”“微電子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等5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有“機械電子工程”“物流管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軟件工程”“機械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國際商務”“汽車服務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15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有6個省級應用型示范專業、2個省級應用型品牌專業,國家級一流專業數量位列省屬高校第8、新建本科高校第1,全國同類高校前列。學校有國際慕課1門,國家級一流課程2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5門、省級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6門、省級應用型示范課程14門、省級一流課程46門、省級高階課程2門,建有機械電子工程、數控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等3個國家級實訓基地,5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21年,學校省級教學成果獎實現新突破,牽頭獲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參與獲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一等獎獲獎數量名列全省本科院校前十。
學校全面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學校堅持“以生為本”的育人理念,深入實施以“產教五融合”為特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改革與創新。獲批四川省首批產教融合示范項目并順利通過終期驗收。累計有5項產教融合案例被教育部規建中心優秀案例集收錄。學校堅持“五育并舉”,培養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層應用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畢業生深受各界歡迎,與中石油、中石化、中國電科、國家電網、中國電信、中糧集團、中國水利水電、華為、京東方、長虹、九洲、重慶平偉、邁普、上海莫仕、德州儀器、富士康、通威太陽能等知名企業保持長期戰略合作關系,是四川省教育廳授予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近年來,學生學科競賽成績喜人,獲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一等獎,“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一等獎,全國高校數字藝術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集成電路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等。在“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排行(2019—2023年)榜”中排名241位,在全國新建本科院校中排名21位。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師資隊伍建設成效不斷顯現。學校現有教職工12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近千人,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教師占比93.99%,具有高級職稱教師占比36.07%。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教學團隊6個,具有國家、省部級人才稱號的拔尖人才60余人次,教師隊伍結構不斷改善,師資水平不斷提高。先后獲得國家級教學名師稱號3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7人,省級教學名師5人、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4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30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9人、“天府學者”特聘專家1人、“天府名師”1人、“天府峨眉計劃”3人、“天府青城計劃”1人、全國“電子工業勞動模范”1人、四川省“四有”好老師2人、四川省“五一巾幗標兵”1人、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1人、四川省“勞動模范”1人、四川“師德楷模”1人。
學校面向四川工業行業主戰場,緊跟工業興省、制造強省、數字四川等戰略需求,聚焦“新型工業化”“信息化”,主動對接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科技創新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不斷提升。現有“四川省電子終端產品制造智能化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中小型智能污水處理裝備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成都工業學院(礦山智能化)四川省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等13個(省部級/廳級)科研平臺,“四川性社會學與性教育研究中心”“四川省無人機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等2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成都工業學院大學科技園”1個省級大學科技園,建有63個建制實驗室。學校加強有組織科研,注重聚焦學科方向,凝練科研特色優勢,探索跨學院跨學科的科研大團隊建設,成立“特種機器人應用技術研究院”,在電子信息領域形成優勢方向,在礦山智能化、無線電監測、智能機器人、農用裝備、生態環保、綠色創新經濟等方向形成多個優勢團隊,共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縱向科研項目900余項,承擔來自企事業單位委托科研項目1100余項,獲批國家級“新工科”實踐項目2個,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20余項。
學校切實踐行高校責任擔當,不斷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學校國際影響力。近年來,學校緊緊圍繞發展目標,堅持開放辦學,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搭建務實高效的合作平臺,國(境)外交流與合作成效逐漸凸顯。學校積極參與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是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應用型高校國際交流分會、四川省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的理事單位,與法國、德國、西班牙、英國、愛爾蘭、波蘭、匈牙利、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中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2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招收來自俄羅斯、泰國、印度尼西亞、摩洛哥、法國、馬來西亞等國留學生來校進行學歷教育。
學校堅持“地方性、應用型、開放式”辦學定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深化與成都、宜賓、瀘州、眉山等地的校地合作,注重與行業領域的大型企業、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關系,與地方政府、企業、學術機構合作建立了169余個校外實習基地,其中6個為省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幫扶工作中,學校積極發揮辦學優勢,定點幫扶的色達、宣漢縣脫貧摘帽并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縣稱號,直接幫扶的宣漢縣渡口鄉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宣漢縣被評為四川省鄉村振興成效顯著縣。學校獲省教育廳脫貧攻堅嘉獎,學校駐村干部獲表彰5人,1人獲四川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稱號。
學校聚焦創新改革和能力提升,應用型本科高校“四川樣板”示范效應日益彰顯。學校積極推進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是“國家‘十三五’地方高校轉型示范工程(產教融合規劃項目)”實施高校、“本科院校整體轉型發展改革”試點院校,5個項目獲批省級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試點,當選“全國新建本科院校聯盟”副理事長單位,牽頭成立“四川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聯盟”“四川省電子信息產教聯盟”等并擔任理事長單位,社會聲譽不斷提升、同類高校影響力明顯增強,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成效不斷凸顯。
勇擔新使命,奮進新征程!學校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扎根天府大地辦大學,回歸應用之魂育英才,圍繞人才培養核心,深耕教學科研一線,不斷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學科建設水平和現代化治理能力,全面建設四川工業的行業大學,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篇章的成工故事。
(202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