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職業技術大學
成立于1976年
基本情況:青海職業技術大學是一所公辦職業本科大學,始建于1976年12月。前身為青海省交通學校、青海省交通職工中等專業學校,2002年4月經青海省人民政府批準和教育部備案,升格為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024年5月,教育部同意以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基礎設立青海職業技術大學。學校作為青藏高原地區第一所職業本科院校、西北地區唯一一所交通運輸類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先后建成國家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第七屆黃炎培職業教育優秀學校、國家現代學徒制建設單位、第八批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省級“文明校園”、省職業教育綜合能力提升示范院校。榮獲全國高職院校服務貢獻50強3次、全國職業教育先進集體2次、國家公共機構水效領跑者、全國普通高校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成為青海省“雙高計劃”建設學校、國家職業教育虛擬仿真示范實訓基地、第二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立項建設單位、全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單位、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
辦學定位:扎根青藏高原,傳承交通特色,對接生態文明高地和產業“四地”建設,發展以工為主,工、管、農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重點建設交通運輸、新能源、鹽湖化工、生態保護、高原農牧等專業集群,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造青藏高原職業教育高地和西部技能型示范性職業技術大學,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青海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機構設置:學校設有14個管理機構:辦公室、組織部(工會)、宣傳部(統戰部)、紀委辦公室、人事處(教師工作部)、學生工作處(招生就業處、團委)、教務處(教師發展中心)、發展規劃處(職業教育研究中心)、計劃財務處、審計處、國有資產管理處(實驗實訓管理中心)、科研管理處、后勤服務管理處、安全保衛處。11個教學機構: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交通運輸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能源材料工程學院、智能制造工程學院、生態環境工程學院、財經商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公共教育學院、體育工作部、創新創業學院。6個教學輔助機構:圖書館、信息技術服務中心、教育質量監控與評價中心、繼續教育與培訓中心、國際交流合作中心、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心。
辦學條件:學校校區布局“1個主校區、2個分校區、3個實習實訓基地”,占地面積達831.51畝,校舍總建筑面積31.41萬平方米,教學科研行政用房面積20.16萬平方米,生均科研行政用房面積24.82平方米,校區規劃布局合理、設施功能完善、辦學條件一流、校園環境優美。學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約1.96億元,生均教科研儀器設備值2.41萬元。圖書館館藏圖書總量111.37萬冊,生均圖書134.08冊。建有產教融合實習基地176個,校內教學實訓場所177個,生產(經營)性實訓基地4個,其中崗位實習基地84個。
專業設置:學校緊緊圍繞我省生態文明高地和產業“四地”建設,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專業布局,已發展成為以工為主,工、管、農、商協調發展的本科層次職業大學,專業涵蓋交通運輸、裝備制造、電子與信息、旅游等十大類。具有計算機應用工程、現代物流管理、汽車服務工程技術、鐵道機車智能運用技術、道路與橋梁工程、工程造價等6個本科專業;分析檢驗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環境監測技術、儲能材料技術、建設工程監理等36個??茖I。先后建成國家級精品專業1個、國家骨干專業6個、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1個、省級重點專業14個;國家在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14門;國家職業教育虛擬仿真示范實訓基地1個、國家級實訓基地6個、省級重點實驗實訓基地13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3個、華為集團“5G+數字化人才產教融合基地”1個。
師資隊伍:學?,F有教職工653人,其中專任教師488人,教授55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11.27%,副教授105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21.72%,博士27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53%,碩士241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9.39%,“雙師型”教師212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3.44%。獲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個、全國優秀教師等國家級榮譽17項、青海省杰出教師等省級榮譽48項,其中近五年教師獲得國家級獎勵或榮譽4項。
人才培養: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模式,校企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全面推進“三教”改革,五育并舉共育技術技能人才。獲得近兩屆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最高獎)。每年招生計劃完成率100%,每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均達90%以上。近年學生獲省部級以上獎項196項,其中國家級特等獎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21項。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獲得國賽銀獎1項、銅獎3項,省賽金獎6項。在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總決賽中獲特等獎1項、二等獎2項,是自1989年首屆競賽以來青海高校取得的最好成績,取得了歷史性突破,開創了新里程碑。
科研與社會服務:學校堅持“以研促教、以教促學”的方針,持續提升科研能力,先后建成“青海省青藏高原公路建設與養護重點實驗室”“青海省綠色交通防災減災及數字化技術重點實驗室”“青海省高原汽車電動化與智能化技術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建有青海物聯網技術應用協同創新(工程)中心等3個校級創新發展中心,先后成立育才公路勘察設計有限公司等3家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聯合開展技術研發產品升級和技術服務。承辦第 12 屆凍土工程國際研討會、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助推青海交通高質量發展對接會、第六屆特殊土力學與工程實踐青年學者論壇等學術會議,學校在行業科技領域知名度不斷擴大。近五年教科研項目累計立項192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部級41項、橫向15項,獲得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項,授權專利和軟件著作權161件,制定地方標準13項、團體標準3項、省級工法1項,完成橫向技術服務和培訓年均到賬經費4400萬元,年均非學歷培訓19500余人次。
國際交流與合作: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雙線發展,引進國外優質教學資源并進行本土化改造,入選中德先進職業教育合作項目(SGAVE)首批試點院校。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積極開展“中文+職業技能”培訓,與馬來西亞吉隆坡建設大學簽署友好合作協議,推進完成巴基斯坦拉卡納省立技術學校、阿里格爾技術學院100余名學員“中文+工程基礎設施建設”“中文+汽車底盤技術”技能線上培訓。開發和輸出產教融合特征顯著的教學標準和教學資源,認證并輸出國際資源課程5門。國際化辦學案例《引進輸出并舉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獲評“2024年走向世界中國職業教育方案——共建‘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合作成果”優秀案例,學校榮獲“國際職業教育大會 2024職業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典型院?!狈Q號,國際交流與合作進程顯著加快。
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學校自1993年以來,依托專業優勢先后創辦育才公路勘察設計有限公司等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積極發揮“校企合作、機制探索、學生實訓、雙師培養、社會服務、自我造血”的六大功能。學校積極發揮青海交通運輸職業教育集團作用,吸納成員單位171個,建成9個專業建設委員會、校外實訓基地150個,建立了專業建設委員會、工程技術中心、產教聯盟、工程造價委員會等平臺,構建“產教融合助推器、機制探索新高地、學生實訓主課堂、雙師培養主陣地、社會服務主渠道、學校發展加油站”六位一體的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模式,獲批國家示范性職教集團(聯盟)培育單位。2024年圍繞青海省生態文明高地和產業“四地”建設,深化“一體兩翼”建設,牽頭組建西寧市綠色算力市域產教聯合體,高原高寒公路建設與養護產教融合共同體、高原高寒新能源汽車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先后加入全國工業互聯網行業、國家數智財經行業、黃河流域新能源汽車等6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有力促進了學校、企業、學生共同受益、共贏發展。
學校積極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鳳凰教育、黃河水電、中國移動、中國電信、青海交控集團、青海省公路局、鹽湖集團、青藏鐵路公司、水電四局、青海物產集團、三峽集團、青海能源發展集團、中廣核等企事業單位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就業創業等方面深度融合。與企業共建“華為ICT學院”“交控產業學院”等5個產業學院,成為華為集團在全國遴選的11家“數智綠能產教融合實踐中心”之一,與正平路橋、青海海南天和路橋、北京現代、一汽豐田等陸續開設“冠名班”3個、“訂單班”5個、“現代學徒制班”3個,參與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6個,健全了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協同發展新機制,校企共同培養了一批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產業學院和訂單班累計向企業輸送各類人才7860余名。建成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3個、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2個、省級產教融合性實踐基地13個、交通行指委校企共享實訓基地1個。
學校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始終秉承“厚德、篤學、求實、創新”的校訓,累計為青海經濟社會和交通運輸行業發展培養了8萬多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學校不斷探索辦學模式和發展路徑,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職業教育辦學定位,堅定不移走內涵式高質量發展道路,主動服務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持續深入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學校打造成為青藏高原職業教育高地和西部技能型示范性職業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