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成效顯著。學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重實踐、強創新、能創業、善管理、敢擔當”的高素質人才,形成了師范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華僑教育三大辦學特色。學校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2015年首批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審核評估。擁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2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9個,國家級課程18門,通過師范類專業認證9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4個。榮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3項。學校是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被確立為首批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國家級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教育部中美青年創客交流中心。學生近五年共獲國際獎項49項、國家級獎項1285項。2019年,學校“挑戰杯”競賽成績列全國第16位,獲得“優勝杯”并蟬聯發起單位;2021年,全國“大藝展”獲一等獎6項,一等獎獲獎數列全國第一,獲獎總數列浙江高校首位;2021年,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得2金2銀。學校連續4年獲浙江省征兵工作業績先進單位,服務我國西部和浙江省山區、海島、邊遠地區計劃的大學生志愿者284名,累計派遣志愿者數走在浙江省高校前列。
科學研究碩果累累。學校現有國家級科研平臺3個、省部級科研平臺37個,擁有浙江省重點創新團隊4個、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創新團隊4個。主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國家重大項目10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2項,國家級科研重點項目41項,其他國家項目814項。出版各類著作385部。成果獲國家級、省部級獎項182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項,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一等獎1項。 服務地方擔當有為。學校是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獲中國專利金獎2項,生態環保、激光光電技術、海洋工程特種電源裝備、低壓電器等領域研究大力助推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圍繞智能裝備、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積極培育創新優勢,累計產生經濟效益近百億元。在金融綜合改革、社會治理、公共政策、華僑華人等區域特色研究方面,充分發揮咨政建言作用。與地方政府共建產業研究院11個,其中承擔運營省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4個。辦有附屬學校12所,有力服務地方基礎教育發展。 文化建設全面繁榮。學校弘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設計者、校友曾聯松的愛國精神,創編歌劇《五星紅旗》,建成國內高校首個國旗教育主題廣場。建成溫籍數學家長廊、蘇步青谷超豪紀念館,大力弘揚數學家文化。持續深化南戲、域外漢文獻、文學基本問題、溫州學、甌江山水詩路等特色研究,深入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溫州發繡”應用實踐和理論研究,“發繡外交”享有盛譽。建設溫州龍舟學院,打造“龍舟文化”品牌。發揮校史博物館、僑文化展示館、美術館等文化場館育人功能,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實現以文化人、以文潤校。 對外交流蓬勃發展。學校是首批“浙江省國際化特色高校”建設單位,迄今已與27個國家和地區的131所院校建立交流與合作關系,在泰國東方大學開設孔子學院,與意大利錫耶納大學合作舉辦孔子課堂,在意大利開設溫州大學意大利分校。分別與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聯合成立“國際水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國際水資源與水生態研究中心”。學校是國務院僑辦首批華文教育基地,先后獲批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溫州大學)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中國僑益保護研究基地,舉辦“浙江華僑網絡學院”,僑教育積淀深厚、僑研究實力雄厚、僑文化氛圍濃厚。 黨的建設堅強有力。學校創新思政教育,互聯網+思政“一化六制”綜合改革入選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擇優推廣計劃”,建成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基地。夯實基層組織建設,學校黨委連續3次榮獲浙江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入選2021年浙江省高校黨建工作示范學校,1個學院黨委入選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標桿院系,3個黨支部入選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學校團委獲評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涌現出一批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教書育人模范。近3年學校領導班子在省委年度考核中均獲得“優秀”。 學校秉承“厚培德本、深濬智源,光大國族、造福人群”的辦學傳統,弘揚“求學問是、敢為人先”的校訓精神,扎根溫州、服務浙江、輻射全國、面向世界,深入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學科驅動、科研興校、學城聯動、國際發展、依法治校、黨建引領八大戰略,力爭在“十四五”期間進入浙江省高水平大學和全國一流高校行列,高質量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教學型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