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體育學院堅持和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秉持“學貴立德,動必有道”的校訓,踐行“育人為本,知行合一”的辦學理念,建校以來,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學校現有河西校區和團泊校區兩個校區,團泊校區于2017年11月投入使用,校區占地面積1115.7畝,各類校舍建筑總面積38.86萬平方米,擁有眾多國際一流的運動場地設施。本科生、碩博生、留學生7300余人。
辦學歷史悠久。學校成立于1958年8月。當時,根據中共河北省委“10-15年普及高等教育的方針和適應教育、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并為準備1959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運動會,河北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在河北省省會天津市,由原天津體育學校、石家莊師范學院體育系合并,組建天津體育學院。時任河北省副省長、天津市委書記、市長李耕濤兼任第一任院長。1967年1月,天津市恢復為中央直轄市;1969年10月,天津體育學院由河北省劃歸天津市管轄。建校初期,學校匯集了一批優秀教練員和運動員,摔跤、女子跳水、游泳、男子籃球、棒球等運動項目成績位居國內前列。在第一屆全運會上,奪得古典式、自由式、中國式三項摔跤冠軍。學校在群眾體育與全民健身、青少年體質普查與評價、運動能量代謝、中國人骨齡發育標準、體育情報、體育法治建設等領域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學科專業成績斐然。學校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設有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校擁有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全國首批體育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擁有體育學、教育學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體育、新聞與傳播、應用心理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擁有優先發展學科1個,市級一流學科1個,市級重點學科1個,市級頂尖學科1個,市級高校服務產業特色學科群1個,市級高校頂尖學科培育計劃建設學科1個。學校現有22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1個,市級優勢特色專業5個、應用型專業7個,涵蓋教育學、管理學、文學、藝術學、理學、醫學6個學科門類。現有國家級、市級一流本科建設課程45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3門;國家級、市級精品課程12門;市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改革精品課、黨史專題課程思政精品課、優秀教學案例、優秀教材20個。學校教學成果榮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國家體育總局教學成果二、三等獎,市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及一、二等獎共24項。
科研水平顯著提升。近年來,學校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國防科技戰略先導計劃、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等國家級、省部級及局級科研項目555項。現有省部級、廳局級和校級科研平臺35個。建有“競技運動心理與生理調控”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運動生理與運動醫學”“體衛融合與健康促進”(籌)天津市重點實驗室、“體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家體育總局重點研究基地、“全民體質與主動健康”市科技局首批重點科技創新智庫等一批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中心、基地、智庫等科研機構。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天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28項。《天津體育學院學報》現為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體育類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師資隊伍持續加強。學校目前有教職工600人,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人員占比50%以上,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人員占比39%。擁有國家級、市級優秀教學團隊和教學創新團隊19個。共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教學名師、天津市教學名師、團泊學者等各類專家學者、奧運冠軍、世界冠軍、國際裁判、國家級教練員以及國際體育組織任職120余人。
文化傳承創新發展。學校建有首批國家體育科普基地——中國女排精神科普基地,積極開展女排精神宣講和巡展活動,大力傳承弘揚女排精神,不斷為體育強國建設匯聚精神力量。建有“天津市體能卓越表現科普教育基地”等5個天津市科普基地。學校積極打造地方特色體育文化品牌,充分發揮以舞龍舞獅為代表的地方體育文化品牌特色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的資源優勢,助力體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社會服務成效明顯。學校是1995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的我國第一個全民健身綱領性文件“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起草的主要承擔單位。學校緊密對接“教育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等國家戰略,多個團隊長期為國家排球、棒球、北歐兩項、體育舞蹈、田徑等國家隊和天津隊提供體能訓練、康復等體育科技攻關與保障服務。多次參與國家體育事業發展規劃的研制和天津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編制等工作,建立多個社區級健身與健康融合基地,與天津市體育局共建“全民健身研究智庫”“天津市體育產業研究中心”,為天津全民健身工作和體育產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與天津市教委共建“天津市學生體質檢測中心”,積極承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抽測、天津市學生體質監測工作,主動服務青少年身體素養提升行動。組建軍事體育科普團隊,開展體能科學訓練等服務,積極助力強軍事業。
體教融合特色鮮明。學校與國家體育總局相關項目管理中心和協會合作,共建了中國排球學院、中國棒球學院、中國板球學院、中國體育舞蹈學院和中國國家霹靂舞隊集訓基地,與天津市體育局相繼共建天津市賽艇隊、橄欖球隊、羽毛球隊、棒球隊等。學校以培養優秀運動員后備人才為目標,建有附屬中專部、全國排球青訓中心、中國棒球青訓中心以及天津市青少年網球后備人才訓練基地等5個天津市青少年后備人才訓練基地,積極探索體育后備人才自主培養新模式。學生在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等國內外比賽中取得多項優異成績,相繼實現金牌突破。
合作交流成果突出。學校積極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分別與國家體育總局有關項目中心和京津冀高校等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與內蒙古、甘肅、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區、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東西部協作發展成果不斷拓展。與兄弟院校共建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持續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與多個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不斷賦能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學校堅持服務于“一帶一路”和“中國文化走出去”國家戰略,與美國春田學院、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德國科隆體育大學、日本福岡大學等20余所國外知名高校和體育院校建立了校際友好關系,在天津市率先成立了“天津市留學生武術文化體驗基地”,助推中華武術“走出去”。
展望未來,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積極發揮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作用,切實將立德樹人貫穿學校事業發展全過程,不斷推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加快建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高水平、有特色的現代體育大學,為教育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戰略貢獻天體力量。
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