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坐落在“古皖大地,此地宜城”的安慶市,位于長江之畔,大龍山下。辦學81年來,始終堅持“科學定位,錯位發展,提升內涵,彰顯特色”的辦學理念,秉承“仁德篤學、精業濟世”的校訓,弘揚“薪火傳承、團結拼搏”的百花亭精神,累計培養了6萬余名高素質醫藥衛生人才。
辦學歷史悠久。學校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943年誕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安徽省立立煌高級助產護士職業學校”。1945年,開辦藥劑專業,開安徽省現代藥學教育先河,易名“安徽省立立煌高級醫事職業學校”。1946年,遷至合肥,改名“安徽省立高級醫事職業學校”,后又遷至安慶,更名“安徽省立安慶高級醫事職業學校”。1952年,定名“安徽省安慶衛生學校”。1958年至1962年,經安徽省人民委員會批準,成立安慶醫學專科學校,與安慶衛校兩校一址,統一管理并獨立舉辦專科教育。1993年作為安徽醫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安慶教學點開展專科教育,同年,以全省中等衛生學校評估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迎來建校50周年。2000年,學校開始與安徽醫科大學聯合舉辦護理和藥學高職專業,2007年獨立升格為專科學校。2011年至今,學校積極響應黨中央支援西部大開發與民族團結的號召,承辦內地新疆中職班,2015年,作為北京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安慶學習中心,承辦藥學、護理學本科專業。2020年,學校獲批安徽省首批“專升本”培養單位。81年來,學校四易校址、五處辦學、六更校名,是大別山革命老區3省64縣(區)唯一一所公辦醫學高專。
文化底蘊深厚。歷經革命、建設、改革時期,秉承醫學教育初心,牢記護佑健康使命,圍繞立德樹人,堅持“科學定位,錯位發展、提升內涵、彰顯特色”辦學理念,以《醫職校歌》《百花亭報》等為載體,融合醫藥文化、紅色文化、志愿文化等,形成了“仁德篤學、精業濟世”校訓、“嚴謹求實、團結奮進”校風和“薪火傳承、團結拼搏”的百花亭精神,構筑起具有學校精神特質的大學文化。
發展定位清晰。學校第二次黨代會召開后,進一步明晰發展目標,提出立足皖西南地區、大別山片區,面向安徽,服務全國,立足醫,突出藥,走“醫+藥”并舉、中西醫結合之路,培養“仁德 篤學 精業 濟世”的醫藥衛生類應用型人才,努力把學校辦成省內知名、國內有影響的醫藥類應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奮斗目標。
辦學特色鮮明。設有醫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基礎醫學院、公共基礎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以及全國首創的臨床試驗科技學院(雙生谷臨床實驗科技學院)8個教學部門,有直屬附院、非直屬附院、教學醫院共22所,以及近330余家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醫學類專業齊全,現有國家級專業4個,省級特色、示范專業7個,省級高水平專業群3個。學校承擔內地新疆中職班、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和“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提升計劃”的培養工作,與安徽醫科大學聯合舉辦了4個“專升本”本科專業。招生分數線連續多年位于全省高職(高專)院校前十,2024年我校提前批次招生最高分數線520分,最低分數線490分,最低分數線超理科本科線25分。歷屆畢業生去向落實率穩定在95%以上,安徽省去向落實率超74%,長三角去向落實率超89%,相關就業案例入選全國就業貢獻優秀案例。1+X證書試點榮獲教育部“優秀試點院校”稱號。
師資力量較強。校本部有高級職稱93人(其中,正高17人),碩士以上學歷205人(其中,博士4人),省級教學團隊25個,企業科技副總、科技服務特派團、雙鏈融合專員多人,國家級志愿服務隊11個。獲國家級大賽獎項14項(一等獎或特等獎7項),省級一等獎或金獎15項,國家級規劃教材13部(其中主編4部、副主編9部),省級主編規劃教材3部,省級課程36門。獲評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獲批省級工程中心、省級重大科技專項、教育部產學研創新基金項目、省臨床醫學轉化專項等重點項目多項。
校園環境優美。山水杏林的醫學文化浸潤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望聞問切”教學樓,“梅蘭竹菊”、杏林苑宿舍樓,百花亭體育館,教學、科研、工作、生活等設施齊全,四季如畫。至善廣場恢弘大氣,慧山秀湖鐘靈毓秀,杏林大道綠樹成蔭,衡蘭芷若曲徑通幽,百花亭前四季風華。
綜合實力躍升。學校是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安徽省“雙高計劃”建設學校、安徽省技能特色院校培育單位,也是教育部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全國健康學校建設單位、全國急救教育試點學校、全國首批“中康養產業學院”建設單位、中華全國總工會“模范職工之家”、全國紅十字模范單位、全國巾幗建功先進集體、省級校企合作示范校,建有國家級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訓示范基地、國家基層“西學中”能力建設工程帶教基地、國家首批“一站式”學生社區、省級醫學工程中心、市級精準醫學中心,是臨床試驗技術產教融合共同體和皖西南生物醫藥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發起單位,榮獲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省標桿院系及樣板支部、省“挑戰杯”“三下鄉”優秀組織單位稱號等。近兩年來,師生獲多項國家級獎項: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化學實驗技術比賽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特等獎、一等獎各2項、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全國銅獎、第九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銅獎、全國高職高專英語寫作大賽三等獎2項、全國民政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孤殘兒童護理員比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實驗設計比賽銀獎2項等。
開放合作廣泛。學校不斷推進開放辦學,積極融入長三角,拓展國際交流、校際交流、校企(院)合作。與韓國加耶大學校、俄羅斯楚瓦什大學、英國蘭開夏大學、加拿大圣克萊爾學院等國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在學生訪學留學、教師互訪進修、中醫藥文化推廣、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2023年成為“中阿高校10+10合作計劃”中方成員高校。與上海健康醫學院、上海第十人民醫院、蘇州衛生職院、廣州衛生職院等相關高校、醫院開展合作交流活動。與宜秀區、潛山市、望江縣、市衛健委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省內外相關醫院、藥企、科研院所等開展“雙主體”“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與長三角高等藥物研究院共建“現代醫藥產業學院”,與中康養研究院、中德諾浩共建“中康養產業學院”,與市高新區共建“藥學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新階段,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總結過去工作,謀劃未來發展,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學校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實現建設政治過硬校園、特色鮮明校園、開放包容校園、綠色文明校園、和諧品質校園的目標!(2024年10月更新)
下載:
校名校徽.jpg
附件【校名校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