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學院位于長三角中心區域雙圈城市群交匯點、中國詩歌之城——馬鞍山,是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由安徽省教育廳主管的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前身為創辦于2003年的安徽工業大學工商學院,2019年6月轉設為馬鞍山學院。校園毗鄰當涂高鐵東站、寧馬城際軌道樞紐及高速路網,交通十分便捷。
學校設有智造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學院、健康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基礎部等10個院(部)。共有34個本科招生專業,形成以工為主,工、經、管、文、藝等學科門類多學科融合發展的辦學體系,支持安徽省新興產業的專業占比88.24%。現有在校學生12924人。
校園規劃占地面積1016畝,已建成建筑面積29.18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0938.76萬元,圖書資源總量達170余萬冊,紙質圖書71.71萬冊。建有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115個和實驗室162間,建成高水平實訓樓,有力保障實踐教學。校園網實現“多鏈路出口、雙萬兆主干、千兆到桌面”的全覆蓋。學校共有教職工747人,專任教師633人,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占比約92.10%,副高及以上職稱約30.25%。現有省級教學名師5人,省級教學團隊12個,學校遵循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著力打造雙師型人才,建立了一支知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學校秉承德才兼蓄,知行合一的校訓和“團結、勤奮、嚴謹、創新”的校風,創新打造以理論教學夯實學科基礎、以雙創教育強化實踐應用、以產教融合深化協同育人的“三位一體”立體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高度重視理論教學,多舉措保障教學質量,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研究,截至目前,獲批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82項,其中一流專業建設點5個,特色專業2個,特色專業(群)建設(培育)1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項目2項,重點實驗室1個,教學成果獎14項,規劃教材3部。
設立創新創業學院,獲批省級創業學院、省級眾創空間、市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等榮譽稱號。堅持以賽促學,每年有萬余人次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取得一批競賽成果,2019年以來,我校學生在A類賽事中獲獎288項,B類賽事獲獎814項,以我校學生為主的團隊曾獲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金獎。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6項、省級93項。
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產教融合為抓手,持續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著力培養基礎牢固、專業扎實、能力突出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累計獲批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17項;實施“青禾計劃”,和企業共建“冠名班”,聯合培養人才;2021年與馬鞍山市共建安徽省首家工程師學院,加強工程實踐教育,試點3年來,已培養工程師10名、助理工程師52名、技術員810人,縮短企業人才培養周期,實現“帶著職稱去就業”,有效提升就業質量。創新人才培養的做法獲中央電視臺一套、《人民日報》、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瞭望》周刊、《光明日報》、《中國組織人事報》、安徽新聞聯播等10余家主流媒體報道。
學校堅持立足安徽,面向長三角,輻射全國,深化校地融合,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服務社會。學校師生先后為國務院第七次“1+6”圓桌對話會、世界制造業大會等多項重要活動提供高質量語言服務,受到政府多次表彰;與政府開展合作,為弘揚本地傳統文化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發揮人才資源優勢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學校設有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機構,可以為9個工種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每年為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開展各類培訓約1000人次。
學校秉承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以“文化大講堂”為載體,邀請名家學者來校開展文化講座,將馬鞍山詩歌文化、凌家灘文化、千字文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以歷史文化涵養浸潤育人環境,形成賡續文脈、靜以致遠的校園文化。
近年來新生報到率保持在96%以上,位居安徽省同類院校第一方陣;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達93%以上,升學率穩定在10%左右,考研錄取率保持在安徽省同類院校前列。學校辦學聲譽穩步提升,2025年排名ABC中國民辦大學第33位(安徽省第3),2024年位列軟科中國民辦高校第52位(安徽省第3)。榮膺恰佩克獎“中國高校產教融合50強”。
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發展戰略疊加機遇,持續深化“新工科”建設,打造應用型人才培養高地,為“三地一區”、美好安徽和教育強省建設努力奮進。
學校地址: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黃池路8號
郵政編碼:243100;郵箱:xxbgs@masu.edu.cn
數據截止:202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