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交通學院(原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成立于2001年,是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20年年底,經教育部批準,學校轉設更名為南昌交通學院,是江西省首批成功轉設的高校之一。學校以本科學歷教育為主,適當開展繼續教育和技能培訓,與華東交通大學在建筑與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機械工程、會計、翻譯等多個專業領域聯合開展碩士研究生培養。
辦學條件:學校擁有南昌黃家湖校區、靖安墨軒湖校區和靖安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總占地面積5000余畝,另有校友產業園1500余畝,在校師生3萬余人。配備有智能多媒體教室、智慧教學直播錄播教室、云桌面機房、普通話訓練測試室等現代化教學設施,并建有低空飛行器綜合創新實驗室、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5G無線網絡、計算機聯鎖控制、軌道沙盤、交通工程、數字金融、模擬法庭等125個校內實驗實訓室,建有88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并且擁有智慧杯業生產線等3個“校中廠”和浙江中堅科技等7個“廠中校”產教融合基地,還建成了覆蓋工科類全景交互式應用型人才智慧學習工場,能夠開展涵蓋電氣、電控、機械、工業機器人、傳感與檢測、精密組裝、智能設計與計算、多軸聯動控制、光機電一體化、全自動固晶、金線鍵合等基于產業實戰項目的實踐教學。學校校園基礎網絡實現了“萬兆入樓,千兆到桌面”,校園信息化建設水平處于全省高校前列。
學科專業:學校現有交通運輸學院、交通與土木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商學院、藝術與體育學院、文法學院、數智五金產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基礎學科部等十院一部,現有43個本科專業,涉及工、管、經、法、文、藝、教育學等七大學科門類。其中,工學類本科專業23個,占比53%,形成了以工為主,工管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專業格局,并且在交通類、智能制造類、電子信息類專業群形成一定優勢。轉設后,學校獲批1個省部級產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設項目、1個省級工匠學院、1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青年培育項目、10門省級一流課程,《中級財務會計》《中西文化對比》入選教育部“拓金計劃”示范課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高等數學》入選省級規劃教材,《交通運輸概論》入選立項建設名單。聯合相關行業、企業完成4部校企合作教材,在建25門校企合作課程。學校還分別擔任4個全國專業性產教融合共同體副理事長單位,1個省級專業性產教融合共同體常務副理事長單位。
師資隊伍: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工程,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引進和培育,建立了教師發展中心,健全了涵蓋崗前培訓、集中培訓、專題培訓等多元化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教師能力和素質不斷提升,已基本形成數量適宜、結構合理、隊伍穩定、素質良好的教師隊伍。擁有一批江西省高層次人才、江西省“金牌教師”、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專業)帶頭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等優秀人才。轉設以來有100余名教師獲省級及以上教學獎項。2024年,學校教師在第六屆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獲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優勝獎1項,其中馬克思主義學院金凝老師獲思政組一等獎,是本次參賽民辦高校中唯一的一等獎;在第四屆江西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中獲三等獎2項;在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課和紅色文化課程教學比賽中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
教育教學:學校為江西省首批轉型發展試點院校,致力于培養人格健全、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學校全面踐行“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OBE教學理念,以產教融合為路徑,構建了“政行企校緊密合作、產教研用深度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與多個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行業產業開展了深層次的合作,校政企行合作專業覆蓋率達100%。學校《政校行企協同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實踐》在第十四屆(2024)中國民辦教育發展大會上被評為辦學優秀案例。根據應用型人才特點,學校加大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力度,各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學分比重占比平均達到42.43%,成功入選首批電子信息產業領域重點人才培養專項行動計劃實施單位。為加強新工科建設,成立了新工科教育發展促進中心,引入了“OBE-CDIO工程教育”模式,投入近2億元開發融合教育智能體的互動課堂與場景學習系統,構建了“互動式學習、混合式實踐”新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一體化推進學校工科專業進行工程教育認證對標建設。同時,將創新創業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采用“基礎課程+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學術講座+創業指導與幫扶”的協同育人模式,大力推進“課證賽創”一體化建設,師生參加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比賽踴躍。轉設以來,獲國家級獎項969項,省部級獎項1359項。依托鐵路系統單位、校企合作單位和在贛浙企的豐富企業資源,歷年來學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位于江西省同類高校前列,高質量就業位居同類院校第一方陣。
科技創新:學校深度融入國家戰略、區域發展和江西省“1269”產業布局,全面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先后成立了“數智五金產業學院”“通信技術現代產業學院”“紫光芯云產業學院”“智能建造產業學院”“京東智慧物流產業學院”“智能制造現代產業學院”“元宇宙產業學院”7個產業學院。其中,數智五金產業學院獲命名為“首批江西省教育系統工匠學院”,是獲命名的工匠學院中唯一的民辦本科高校。為響應中央“共同富裕”號召,數智五金產業學院積極助力民革中央“東遷西歸”項目,取得良好成效,獲民革中央領導高度肯定和贊譽,體現了服務產業發展、服務區域經濟、服務國家戰略的擔當。學校為“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理事單位,另有多個學院、專業為相關專業學會、行業理事長、副理事長單位。為了深化對外合作并更好地服務社會,學校還引進了一批高素質博士團隊,成立了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研究院、低空交通研究院、4.0教育研發中心、新工科教育發展促進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人才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教學與科研機構,積極投身于“產學研用”一體化探索實踐,多項科技成果成功轉化,實現產值5000余萬元,服務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成效顯著。
開放辦學:秉承“走出去、請進來”的理念,學校先后與馬來西亞、泰國、英國等國家的多所大學達成合作協議,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就專業建設、師生學習深造、交流互訪等進行多方位合作,迄今已有數百名學生出國深造。學校還成功舉辦了首屆國際教育展,來自英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韓國、新加坡、泰國、匈牙利等地的眾多名校匯聚一堂,為學子們未來留學發展與職業規劃提供更廣闊的選擇。
黨建思政:學校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則。近年來,連續多年在全省民辦高校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被評為“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測評等級為“A”、榮獲江西省“平安建設先進單位”“安全穩定考核優秀單位”;1個黨支部入選“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1個院系入選“首批全省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兩人確定為全省“新時代贛鄱先鋒”學習宣傳對象;第六屆全國民辦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成果評選獲優秀獎;1名教師入選江西省百名優秀思想政治教師,并在全省高校思政課“曬課”評選活動中獲優秀教師稱號。在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優秀論文、優秀案例、優秀心理微電影比賽中,我校近兩年獲獎10項,其中2023年獲獎作品數量并列全省高校第一、位列民辦高校首位。2024年,獲央廣網“教育強國”·民辦高校示范品牌,全國民辦高校黨建評選優秀獎;3個輔導員工作室入選全國高校輔導員工作室100家聯建共建單位;2名輔導員獲全省高校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二等獎、三等獎,獲獎數量、層次位居全省同類院校首位;1名學生獲全國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展示活動本科組二等獎,是我省民辦高校獲得的最高榮譽。
社會聲譽:辦學以來,學校始終堅持“以生為本、以師為尊”,依法辦學治校、嚴格規范管理、深化教學改革、凝練辦學特色,辦學水平日益提高,社會影響力逐年增強。先后獲得“全國先進民間組織”“全國先進獨立學院”“全國教育總評榜綜合實力獨立學院20強”“全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評估優秀等級學校”“教育強國·民辦高校示范品牌”等榮譽稱號。轉設后,在2024軟科中國民辦大學排名中名列全國第80名,武書連2024全國民辦大學排名全國第67名,校友會2024全國民辦大學排名全國第59位,2025年ABC中國民辦大學排名全國第31位。學校在全面建設辦學特色鮮明、學科優勢明顯、社會貢獻突出的高水平一流應用型民辦大學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展望未來:以規范促發展,以質量求生存,以創新謀未來。學校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恪守新時代大學之道,深入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生為本,以師為尊,努力成為全國民辦高校黨建樣板,努力成為全省民辦高校規范辦學標桿,努力成為區域性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典范,為建設教育強省、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更新時間: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