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交通大學坐落在甘肅省省會城市、“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蘭州,是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與甘肅省人民政府、國家鐵路局與甘肅省人民政府雙共建高校,西班牙塞維利亞大學孔子學院授權建設單位,教育部批準的天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對口支援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入選高校,教育部“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中西部教育振興計劃”支持高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生示范基地,甘肅省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學校擁有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全國鐵路科普基地、國家北斗科普基地、教育部文化傳承基地和西北地區小語種培訓基地等一大批人才培養基地。

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可追溯到1896年成立的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和1909年成立的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1958年,鐵道部決定在蘭州創辦我國第三所鐵路本科高校——蘭州鐵道學院。鐵道運輸、鐵道電機、鐵道建筑、鐵道橋梁與隧道、鐵道機械5個系7個本科專業、5個專科專業由北京鐵道學院(即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現北京交通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即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現西南交通大學)成建制遷入蘭州,以林達美、沈智揚、胡春農、孫祺蔭、張殿執為代表的京唐兩院340余名專家學者來到蘭州任教,當年順利實現了446名新生的招生。60年代,又抽調了一批留蘇科學技術副博士和研究生充實教師隊伍,老一輩教育家們帶領五湖四海的學子一起,在西北艱苦的環境下初心不改、孜孜以求,以他們建校、愛校、榮校的智慧和情感開啟了蘭州交大的第一個甲子歲月。2000年,學校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為主”的體制。2003年,蘭州鐵道學院更名為蘭州交通大學。經過65年建設與發展,學校已成為中國鐵路工程師的搖籃,堅定地走出了一條以軌道交通為核心的特色辦學之路,發展成為一所行業特色鮮明、服務地方能力突出、享譽國內、在西北地區軌道交通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等院校。

學校辦學規模
學校現有2個校區,占地面積1564畝,校舍建筑面積72.77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233.45萬冊。有22個直屬學院(部),1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現有全日制在校生31129人,其中本科生22172人,研究生7380人(碩士研究生6998人,博士研究生382人),留學生278人,高職生1223人。
有教職工2286人,其中專任教師1794人,正高級人員340人、副高級人員673人。有雙聘院士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柔性引進“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杰青2人。有“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模范教師、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茅以升鐵道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寶鋼教育獎獲得者、甘肅省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成才獎”獲得者、甘肅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在內的各類高層次人才344人。

學科專業建設
有本科專業70個。有6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7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5門課程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現有15個專業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和專業評估。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9個省級教學團隊和16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學校依托鐵路行業,突出交通特色,交通運輸、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等學科在國內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現有8個學科門類,工程學、化學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含工學、管理學2個學科門類)、2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建有省級“雙一流”特色建設工程項目學科6個,省級重點學科24個。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3個學科被評為B類學科,機械工程學科被評為B-類學科。

人才培養
學校始終秉承交通大學“嚴謹治學、嚴格要求”的優良辦學傳統,著力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高級專門人才。建校以來,學校先后向國家和社會輸送了20余萬名優秀學子,成為國家鐵路交通事業和西部地區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多年來,學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95%,始終位居省屬高校前列。畢業生中,45%簽約軌道交通相關企事業單位;簽約世界500強企業比例達40%以上,僅與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簽約的畢業生每年保持在1500人左右,占學校每年就業人數的1/4。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滿意度達到98.7%。學校先后獲得“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畢業生就業50所典型經驗高校”榮譽稱號,培養了以中科院院士賴遠明、著名企業家王石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人才,為我國軌道交通事業和地方經濟建設與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科學研究
學校始終堅持產學研合作,主動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在土木結構、環境保護、信息工程、自動控制、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裝備制造、綠色能源、自然災害防治等方面形成了核心技術和優勢產業,部分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水平。參與了青藏、蘭新、蘭渝等多個鐵路重大項目的研究與建設工作,是全國承擔青藏鐵路科研項目最早的高校,解決了青藏鐵路凍土世界性難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現有“西北干寒地區材料與結構耐久性研究”等4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國家綠色鍍膜技術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鐵路四電BIM與智能應用鐵路重點實驗室”“高原鐵路運輸智慧管控鐵路行業重點實驗室”“甘肅省黃河水環境重點實驗室”“甘肅省微電子產業研究院”等1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平臺數達到70個。
近五年,學校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高鐵建設等國家戰略,成立了黃河水環境研究院、常州研究院。五年來,承擔各類項目近4000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勵7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

對外交流與合作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與天津大學簽署對口支援協議,在博士生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先后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西班牙、巴西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學校獲得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授權與有500年辦學歷史的西班牙塞維利亞大學共建孔子學院,成為甘肅省內首家在發達國家舉辦孔子學院的高校。學校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交通強國”戰略,為“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中俄交通大學聯盟”成員單位,與俄羅斯、北馬其頓、哈薩克斯坦、老撾等“一帶一路”國家和高校開展了深入的合作與交流,為2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了1600多名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國際人才。

65年風雨兼程,65年春華秋實,從建校第一天起,學校就肩負起“為西北鐵路建設和培養鐵路高級專門人才”的歷史使命,始終與祖國同呼吸,與交通共命運。一代代蘭州交大人扎根西北,在變化中堅守,在傳承中發展,創造了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的西部高等教育特色發展之路!面向未來,學校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承“奮發向上、艱苦樸素、刻苦鉆研、嚴謹治學”的校風和“尚德、勵志、博學、篤行”的校訓,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奮力走好區域優勢突出、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建設之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