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是省屬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坐落于世界風箏之都、全國文明城市——山東濰坊。學校前身是1978年創建的昌濰紡織工業學校,1987年更名為山東省紡織工業學校,2001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升格為山東紡織職業學院,2006年更名為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學校隸屬于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山東省教育廳雙重領導,以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管理為主。學校是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國家優質高職院校,2019年入選國家“雙高計劃”A檔專業群建設單位,是教育部組織認定的全國職業院?!敖虒W管理50強”“學生管理50強”。
學校擁有浮煙山、濱海兩個校區,全日制在校生19000余人。對接制造強國戰略、黃河國家戰略,聚焦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和山東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開設服裝設計與工藝、智能制造、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化工、綠色建筑與智能建造、生產性服務、數字創意等8個專業群51個專業,制造類專業占68.6%。首批“雙高計劃”服裝設計與工藝A檔高水平專業群在績效評價中獲“優”級,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5個省高水平專業群,“3+2”對口貫通分段培養專業6個,省級及以上優質專業占60.8%。
黨建引領事業發展,擘畫高質量發展藍圖。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第一次黨代會確立了“一三五十”思路舉措,提出建設“國內領先、國際知名,智能制造特色鮮明的職業技術大學”奮斗目標,規劃了“三步走”發展步驟,明確了“特色發展強優勢、內涵發展筑高地、協調發展補短板、創新發展增活力、開放發展育新局”五大發展戰略和高端人才引育、工匠人才培養等十大工程,開啟了高質量發展新征程。學校以“國家級-省級-校級”黨建工作質量創優體系為載體,打造了“黨委-黨總支-黨支部-黨員”四位一體組織體系,創新了“1452”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模式,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5個、全國高?!半p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1個。學校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水平持續提升,連續五年在山東省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年度考核中獲評A檔。
堅持人才強校戰略,打造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實施高端人才引育工程,建成了高水平教師隊伍。專任教師中“雙師型”教師占90.85%,碩士以上學位教師占85%,有博士學位教師63人。擁有國家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個和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等省級團隊13個;建有教育部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國家級“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1個、齊魯技能大師特色工作站1個、省職業教育“技能大師”工作室3個、省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職教名師工作室10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泰山產業領軍人才1人、全國技術能手等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14人;省級教學名師、省技術技能大師、省級首席技師等29人。近五年教師在省級以上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和青教賽中獲獎49項,其中一等獎20項。承擔教育部“職教國培”示范項目1項,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典型案例1個。
構建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形成“三全育人”暨全環境立德樹人新格局。建立“1+N”制度體系,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近五年,山東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5門,獲山東省課程思政研課會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獲批全省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金課”1門,省職業教育在線精品課程1門,省職業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思政教師相繼斬獲第二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暨優秀課程觀摩活動二等獎1項、第三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二等獎1項,省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比賽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等;立項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師研究專項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項目2項;構建課堂教學、全民健身、競技比賽、體質測試融合育人體系。近五年,男、女籃共獲得省級比賽冠軍2項,亞軍4項,季軍4項,東北賽區冠軍1項,亞軍1項;田徑獲得省級比賽冠軍4項,亞軍2項;男足獲得省級比賽冠軍2項,亞軍2項,季軍1項;乒乓球獲得省級比賽冠軍2項,季軍1項,全國比賽亞軍1項,季軍1項;武術獲得省級比賽冠軍2項,亞軍2項,全國比賽冠軍6項,亞軍7項,季軍6項;跆拳道獲得全國比賽冠軍1項,亞軍1項,季軍3項。打造“三課堂”美育體系。開設美育課程8門,建成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實踐基地。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推行學生勞動實踐周。三全育人案例入選山東省教育綜合改革和制度創新十大典型案例,學校入選山東高?!叭恕濒呷h境立德樹人示范校。
構建新型教學資源供給體系,創新“職場化+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對接科技變革和產業升級,以創新型、發展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持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深化崗課賽證融通,合作開發新形態教材112部、在線課程1000余門,建有國家級在線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6門,省級課程99門;主持國家級資源庫2個、省級3個。與濰柴集團、歌爾集團等頭部企業共建14個產業學院、670個校外實訓基地,利用企業搭建的真實環境,強化場景浸潤,創新“職場化+信息化”培養模式,實施“線上、線下,職場化”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突出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構建“雙創”教育體系,建有山東省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和知識產權學院,強化“雙創”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推進專創融合育人,近三年在創新創業比賽中獲獎200余項。實施省級及以上學徒制項目8個。學校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4項、省級成果獎28項。
創新團學管理與服務模式,助力學生全面成才。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創新“互聯網+”大學生綜合教育管理服務模式,建設“立德強能”一站式學生社區,實施“一家三站一中心”計劃,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智能化管理;建立“國家資助、學校獎助、學生自助”三位一體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形成“多部門聯動、多主體參與、多渠道推進”智慧社區生態格局;教師踐行“一線規則”,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浸潤式教育服務于學生成長。創新志愿服務活動載體,打造“1+3+3”志愿服務機制。牽頭成立濰坊市志愿服務學院,實施“特色活動+義工品牌+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能力提升計劃,參與首都政治中心區、上海進博會、北京“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青島上合峰會”“北京奧運會”等大型志愿服務活動,志愿服務項目被評為國家“四個100”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獲評全國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組織單位,“山科義工”成為志愿服務品牌。
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銜接。牽頭成立山東省智能制造職教集團,打造產教融合育人平臺,入選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培育單位;牽頭建設“濰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產教聯合體”和“山東省現代輕工紡織產教融合共同體”,服務區域內產業發展,賦能企業轉型升級。聚焦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投資1.8億元與行業頭部企業共建山東省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基地,建有智能制造綜合實訓中心、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實訓中心、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實訓中心、服裝智能制造實訓中心等9個中心,面向人工智能技術等27個專業,開發生產性實訓項目400余項,打造實踐育人平臺;投資4億余元,建設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虛擬現實實訓中心,包含智能設計與制造、智能控制與應用、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虛擬仿真實訓、智能制造協同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訓與鑒定等6大實訓中心,瞄準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打造集教學、生產、科研、培訓、技術服務與創新實踐于一體的生產型實訓基地。入選工信部產教融合專業合作建設試點單位,入選全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11個。
聚焦科教融匯,服務區域產業升級和英才培養。對接產業需求,適應技術協同創新與“立地式科研”需要, 建設技術創新平臺體系,打造智能制造領域技術創新的“孵化器”。攜手行業龍頭企業和名校,建有省級以上科研平臺33個、市級科研平臺17個。引進產業教授、技術能手,共同打造高水平科研團隊22個。近五年立項縱橫向項目1063項,其中服務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特色項目、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項目196項,到位經費6000余萬元,授權發明專利149項。實施科研反哺教學計劃,推進專業數字化改造,將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及成果案例轉化為教學項目,融入到課程和教材,促進科教融合育人。
構建育訓一體化體系,助力全民終身學習和技能型社會建設。與歌爾、?;刃袠I頭部企業共建培訓基地,擁有國家級職業教育“雙師型”培訓基地、山東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等省級以上基地28個。獲評國家級社區教育課程資源10門、省級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課程、數字化課程18門、省級社區教育優質課程資源64門。聚焦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凝練了“政行企?!彼姆铰搫印ⅰ坝?、產訓、工訓”三訓協同的高技能人才培訓模式,與濰坊市總工會建成濰坊市勞模工匠學院,近三年,面向行業企業員工開展崗前培訓、崗位技能培訓3萬余人次,服務職工學歷繼續教育5756人次;圍繞學習型社會建設,以中小學職業體驗中心、老年大學、社區學校為依托面向中小學生、社區居民等群體開展公益培訓27.88萬人日;與濰坊市委社會工作部合作共建濰坊社會工作學院,先后組織省市項目大賽、志愿者及社會工作人才培訓3萬余人次,全方位打造區域有影響力的全民終身教育服務平臺。入選教育部學習型社會建設重點任務2項、國家級終身學習品牌項目1項、省級品牌項目10項;學校先后獲評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山東省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基地、山東省鄉村振興示范性職業院校、山東省首批省級工匠學院。
實施國際化品牌塑造工程,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聚焦境外優質資源引進來,服務國家優勢產能走出去,助力國際影響力再提升三個領域,深化國際化辦學特色,打造中國職教“走出去”山科樣板?,F與24個國家161所院校建立友好合作關系,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5個,累計為30余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來華留學生3000余人,“留學山科”品牌日益凸顯;教隨產出,協同“走出去”企業行穩致遠。牽手廣汽埃安、歌爾集團、魯泰紡織等“走出去”企業共建“班·墨學院”、海外培訓中心等9個國際化職教品牌項目。近三年,為“走出去”企業培養本土化管理人才和技術骨干500余名,培訓外籍員工達16萬余人日;開發輸出教學標準10個、課程標準43個、“中文+職業技能”國際課程16門。獲批教育部“漢語橋”“中文+職業技能”教材建設項目7個、“未來非洲—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計劃”項目1個;兩次獲評高等職業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入選《2023年度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報》國際合作卓越校;設有國家海外考試中心,可承擔托福、GRE等國際權威考試,為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全方位支撐。
人才培養質量高,畢業生發展潛力大。近五年,師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獎22項,其中一等獎11項,在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獎145項,其中一等獎21項;學生獲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銅獎1項,“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銅獎1項,“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1項,“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黑科技”展示活動優秀作品,一等獎(恒星級)1項,二等獎(行星級)1項,山東省“挑戰杯”大賽、大學生創新大賽、科技創新大賽獎項116項,其中金獎22項。
近年來,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連年保持在96%以上、就業對口率保持在85%以上。50%以上智能制造類專業畢業生就業于500強或行業領先企業,濰柴集團、煙臺萬華、歌爾集團等龍頭企業連年預訂畢業生。學校被評為山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綠燈”先進高校,榮獲山東省就業工作“集體記功”獎勵?!奥殬I素養高、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山科品牌效應日益彰顯。
辦學成績顯著,社會美譽度持續提升。學校入選國家級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第一批全國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培育單位、全國首批數字化校園建設樣板校、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公共實訓基地、山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山東省知識產權優勢單位、山東省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學校被授予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單位、教育部國防教育先進單位、全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山東省企業教育培訓先進單位、山東省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省教育系統新聞宣傳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綠色學校等榮譽稱號。學校連續22年保持省級文明單位、連續3年保持省級文明校園稱號。在2022年教育部“雙高計劃”中期績效評價中獲優秀等級。近三年《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社等國家媒體報道學校百余次,學校辦學影響力顯著提升。
實力與品牌鑄就了今天的山東科技職業學院。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學校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全面落實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第一次黨代會“一三五十”思路舉措,持續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校企協同,肩負起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重任,為建設“國內領先、國際知名,智能制造特色鮮明的職業技術大學”而努力奮斗。
2025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