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職業學院由山東省人民政府舉辦、省教育廳直屬管理,以培養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人才為特色,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多專業群協同發展,是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2020年以來連續五年獲山東省高職院校辦學質量考核、省屬高職院校績效考核“雙優秀”,2024年以“優秀”等次通過國家第一期“雙高計劃”驗收。
歷史沿革。學校于1951年建校,前身為濟南鐵路機械學校,1958-1963年曾升格為濟南鐵道學院,2000年濟南鐵路機械學校、濟南鐵路局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合并設立濟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2004年由鐵道部濟南鐵路局劃歸省教育廳管理,2010年更名為山東職業學院。辦學70余年來,學校堅持“立足山東、面向世界,依托行業、融合產業,以工為主、強優軌道,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精湛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辦學定位,秉持“為國家潛心培育合格人才,為企業量身打造現代工匠”的辦學宗旨,培養了13萬余名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辦學條件。校園占地面積1615畝,建筑面積42.7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5億元,圖書158.4萬冊,建有校內實驗實訓室169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148個。現有專任教師656人,全日制在校生1.1萬余人。設有鐵道機車車輛學院(鐵道研究院)、城市軌道學院(城市軌道研究院)、烏拉爾國際軌道交通學院、智能制造學院(智能制造研究院)、新一代信息技術學院(信息技術產業研究院)、生物工程學院(生物工程研究院)、土木工程學院、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人文與基礎教學部、體育美育教學部、國際交流學院(臺港澳事務管理中心)、繼續教育學院、創新創業學院等14個教學院部,科技與社會服務中心、產教融合中心、信息中心、職業高等教育研究院、圖書館等5個教輔及科研機構。實行“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設立三味、桐林、易安、東嶺、南山、天佑等6個書院。
黨建引領。構建“一核心雙牽引四聚力”黨建工作模式,打造“支部在行動+”和“黨徽閃光行動”兩大特色黨建品牌矩陣,獲評“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樣板支部”2個、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1個、省級黨建先進單位和優秀個人19項,是全國職業院校黨建工作示范高校聯盟成員單位。深化全環境立德樹人,實施“十百千品牌思政”工程,獲批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項目3項,山東省思政“金課”1門、課程思政示范課3門、思政課教學競賽一等獎5項;實施“完全學分制”“全員書院制”教育教學管理服務模式改革,打造“五五三三”育人格局,入選教育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單位并獲A級評定,獲批山東省學生美德和信用建設相掛鉤試點單位、山東省教育評價改革研究基地;創新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建立“雙引擎四驅動”美育機制,構建“四四制”勞動教育模式,創建“七彩人生”心理育人工作模式,近五年獲省級以上體育競賽金牌32枚、大學生藝術展演獎項16項。
產教融合。全面融入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交通強國、制造強國以及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加入軌道交通裝備、有色金屬2個國家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牽頭組建了全國工業數智化、全國數字化設計與3D打印、山東省軌道交通、青島市城市軌道交通4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和濟南市網絡視聽產教聯合體,其中3個獲批省級立項。與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共同牽頭組建的山東省軌道交通職教集團獲評首批“國家級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攜手行業領軍企業組建了濟南城軌、神州高鐵、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智能建造數字孿生等7個產業學院,承擔濟南市市校融合發展戰略工程項目4項。
人才隊伍。建立了一支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專任教師中碩士及以上學位占比78.05%,具有副高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占比33.38%,“雙師型”教師占比80%。擁有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學創新團隊2個、省級創新團隊8個,國家級職業教育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省級大師工作室3個,山東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3個、山東省職業教育名師工作室2個、山東省高校青年創新團隊1個、山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青年人才團隊2個,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大國良師、齊魯最美教師5人,全國職業教育軌道交通行業名師3人、山東省優秀教師4人、山東省教學名師9人、山東省青年技能名師6人,山東學校優秀思政課教師、山東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山東高校優秀輔導員8人。教師獲近兩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項、省級24項,獲國家級和省級職業技能大賽、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5項。
專業建設。現開設招生專業40個,建有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生物技術、智能建造、現代管理、智慧港口、機場運維等9大專業群,其中國家“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1個、國家骨干專業群3個、山東省高水平專業群4個、山東省品牌專業群3個,全國職業院校示范專業3個、教育部職業院校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7個、山東省職業院校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3個、山東省校企合作一體化辦學示范專業4個,主持建設國家級教學資源庫3個,承擔教育部職業教育“101計劃”項目4項,建有國家級和省級在線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62門,入選國家規劃教材15本,主持機械制造等5個專業類“職教高考”試題資源庫開發工作,建有實景式軌道交通、生產性智能制造、示范性虛擬仿真、智能化基礎通用4個高水平、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是教育部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教育部軌道交通及裝備制造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教育部職業教育生產性實訓基地、教育部教師實踐流動工作站、全國技能大賽交通運輸行業選拔賽集訓基地、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公共實訓基地、山東省大數據人才實訓基地。
人才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中國特色學徒制和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與中車青島四方、國鐵濟南局等5家行業頭部企業聯合成立了“卓越工匠班”“天佑工坊班”“鐵馳先鋒班”等現場工程師學院,入選教育部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項目1個、山東省項目4個。校企每年通過訂單預選、“2+1”和“1+1+1”等方式聯合培養學生2000余人,與國鐵濟南局合作開展的“2+1”前置培養模式在全國鐵路系統推廣。近五年承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全國交通運輸行業城軌行車調度員技能大賽總決賽等國家級和省級職業技能、創新創業及學科競賽等59項,獲一等獎205項,培養認定“齊魯工匠后備人才”329人。招生就業實現“雙高”,2024年32個專業最低錄取線高于本科資格線,普通類新生錄取平均分高于一段線17.3分,畢業生總體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7%以上,其中在世界500強和國有大中型企業就業比例超過70%。教育部職教高考改革座談會、山東省與央企人力資源協作懇談會在學校召開,應邀在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大會上作典型發言。
社會服務。面向國家和山東省重大戰略需求,建有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2個、山東省新技術研發中心4個、山東省未來產業工程研究中心2個、山東省工程技術研發中心2個、山東省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4個以及山東省產業創新研究院、校級“梧桐花開實驗室”等科研平臺。近五年,立項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52項,在SCI、EI、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88篇,獲省級科研成果獎15項、國家發明專利61項,完成科研成果轉化130項。主動服務助力技能型社會建設,牽頭制定《山東省高職院校學習型社會貢獻度測評指標體系》,開發職業培訓標準4套、職業培訓包5個、職業培訓課程體系10項、社區資源共享課程近40門。獲批國家鐵路局機車車輛駕駛人員資格理論考點、人社部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培訓基地、山東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學歷繼續教育、社會培訓年均超4萬人次。展現“山東省鄉村振興示范校”擔當,精準幫扶菏澤定陶、濟寧汶上等5個縣職業教育發展,整體托管新疆喀什職業技術學院機電與能源學院,服務鄉村振興和東西協作。
國際合作。開展全方位務實合作,與俄羅斯烏拉爾國立交通大學合作成立“烏拉爾國際軌道交通學院”,與俄羅斯托木斯克大學合作舉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開辦中外合作辦學專業4個。積極建設全球首批“中文工坊”、教育部首批中外人文交流友誼學院,在蒙古設立中蒙海外職業學院,在老撾等國家設立3所“班·墨學院”,入選部省共建“職教出海”項目2個,承擔國家教育援外項目“助力老撾系統化建設軌道交通職業教育體系”。開發職業教育國際標準、國際教學資源30套,9套職業標準已正式納入坦桑尼亞、老撾等國家職業教育體系,1門慕課上線印尼國家慕課平臺,承擔國家中老鐵路、雅萬鐵路援外培訓等超過2000人次,自主招收、聯合培養國際留學生1500多人。承辦金磚國家及“一帶一路”職業技能大賽中國賽區國際總決賽并獲金獎,在2024年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世界中文大會上推介中國經驗。加入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聯盟、中國(山東)—老撾職業教育共同體、菲尼克斯電氣全球智能教育聯盟等,舉辦教育部“漢語橋”、軌道交通國際訓練營等項目,交流合作遍及四大洲55個國家和地區。
校園文化。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黃河文化,融合新時代鐵路文化,建有全國首家建在火車上的“車同軌”鐵路技術史館,《小場館大思政:“車同軌”鐵路技術史館育人研究與實踐》入選教育部高校思政精品項目。每年舉辦體育文化藝術節,打造“人文大講堂”“遍地書香校園”“暖暖的家”等校園文化品牌40余個,以“勇往直前、敢為人先”的火車頭精神塑造學校內在氣質,形成“工程技術教育與人文精神培養融合發展”的校園文化特質,獲評全國文明校園、全國鐵路科普教育基地、山東省全民閱讀示范基地。深化實施校園更新提升行動,為師生打造宜教宜學、綠色低碳的美麗智慧校園,是全國數字校園建設試點校、全國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山東省“互聯網+教育”研究基地。
近年來,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領導先后到校調研考察并給予高度評價,中央新聞聯播、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工人日報、科技日報、中國教育報、山東衛視、大眾日報等中央和省級主流媒體多次宣傳報道學校改革創新發展成績成效。
走進新時代、邁進新征程,學校將圍繞第二次黨代會確定的“一一六六”發展思路,守正創新、精進臻善、踔厲奮發、挺膺擔當,奮力在建設特色鮮明的新時代高水平職業院校上走在前,在承擔山東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模式試點任務上勇爭先,在支撐行業產業轉型升級上挑大梁,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為強國強省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文中數據截至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