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藝術學院建校于1958年,坐落在名泉簇擁的歷史文化名城濟南,是山東省人民政府與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共建高校、山東省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支持單位、2024年博士學位授予加強建設單位,擁有藝術學門類下全部一級學科及專業學位類別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藝術學、音樂、美術與書法三個博士學位授權點。
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文藝方針,以“閎約深美”為校訓,弘揚“重品德、厚基礎,重實踐、強學術”的辦學傳統,堅持內涵式發展、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著力培養德藝雙馨、具有藝術個性和創新精神的優秀藝術人才。學校扎根山東、面向全國,以服務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為重點,努力建設現代化高水平藝術大學。
學校歷史 HISTORY
| 建校之初,一大批在國內享有盛名的藝術家、藝術教育家在學校工作、生活。著名藝術家李超士,戴秉心,李杰民,劉質平,與張書旂、徐悲鴻并稱為“金陵三杰”的柳子谷,著名藝術家關友聲、黑伯龍、于希寧、呂品、宗惟成、劉魯生、張彥青、王企華、宋居田、李華萱、劉樂夫、傅二石、金灼南、范峻青、何錦文、項堃、阮斐、殷寶忠、徐俊華、俞硯霞等老先生都曾在這里執教,奠定了山藝發展的根基,也奠定了山東藝術教育的堅實基礎。1978年學校恢復招生后,王音旋、朱德九、趙慶霞、曲廣義、孫繼南、張慶朗、唐爾豐、牟善平、崔世光、王俊生、卜慶孝、趙玉琢、朱銘、李振才、史振峰、陳鳳玉、單應桂、曹昌武、段谷風、王立志、張洪祥、陳皋、楊松林、路璋、曲志剛、梁敬泗、李百鈞、蘭瑛、程慰世、安士英等一批名家在這里耕耘樹藝。這些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嚴謹治學、潛心創作,為社會留下了一件件藝術珍品,也為學校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即“閎約深美”的校訓精神。

|
教育教學 EDUCATION
| 學校現有文東和長清兩個校區,占地1200余畝,建筑面積近37萬平米;館藏圖書100萬余冊;有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戲劇學院、現代音樂學院、設計學院、藝術管理學院、舞蹈學院、戲曲學院、傳媒學院、城市藝術與創意學院、電影學院、書法學院、國際藝術交流學院、公共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15個教學單位。學校有本科生9066人,研究生1511人,專任教師897人,其中國家級領軍人才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1人、全國優秀教師7人、泰山學者3人、齊魯文化名家1人、齊魯文化英才2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8人、山東省教學名師10人、山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5人。

學校現有38個本科專業,其中有15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舞蹈表演、繪畫、環境設計、工藝美術、音樂學、廣播電視編導、書法學、數字媒體藝術、音樂表演、動畫、中國畫、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美術學、藝術設計學、視覺傳達設計),6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藝術史論、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表演、文化產業管理、舞蹈學、雕塑);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繪畫、公共事業管理、藝術設計),6個山東省品牌特色專業(繪畫、公共事業管理、藝術設計、表演、音樂學、廣播電視編導),2個山東省高水平應用型立項建設專業群(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群、戲劇影視導演專業群);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美術學科自主成才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有1個“山東省一流學科”培育建設學科(音樂與舞蹈學),3個山東省重點學科(音樂學、美術學、戲劇戲曲學,其中音樂學為山東省特色重點學科),1個山東省高水平培育建設學科(美術學),8個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重點學科(音樂學、美術學、中國畫學、設計學、藝術學理論、舞蹈學、戲曲學、廣播電視藝術學)。有1個國家級研究機構(“山東年畫”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12個省級研究基地(音樂文化研究基地、“山東秧歌”山東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山東年畫”山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齊魯傳統音樂傳承研究基地、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基地、山東傳統戲曲藝術高層次人才研究培訓基地、現代手工藝術創新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文化產業研究基地、文化創意產業與管理研究中心、山東地方戲曲研究基地、山東省傳統技藝傳承保護研究基地、山東省魯錦產業高質量發展聯盟研發設計中心)。7個省級實驗室(山東省城鄉環境智能化設計重點實驗室、“數字孿生賦能旅游和文化傳播”山東省文化和旅游重點實驗室、“文化遺產科技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文化藝術可視化文科實驗室、山東地方戲曲數字化轉化與創新性傳播文科實驗室、現代手工藝術創新文科實驗室、歌劇文科實驗室),其中1個山東省重點實驗室(山東省城鄉環境智能化設計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造型藝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現代手工藝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示范性實習實訓基地(藝術學綜合實習實訓基地)。 學校近年來獲批山東省重點實驗室1個、高校文科實驗室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2個。獲批國家級科研項目17項,其中國家級重大項目2項、重點項目2項;獲批省部級項目79項;獲評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7項。發表C刊及以上論文272篇,出版著作197部。學報《齊魯藝苑》入選山東省高等學校期刊高質量發展建設項目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入庫期刊。在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和專業學位水平評估中取得優異成績。

|
| 學校近年來在各類展演評獎中,榮獲省部級以上獎勵近千項。獲得第十二、十四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第一名、第二名,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獎,第七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等國家級標志性大獎。獲批國家藝術基金項目23項,總量達到55項。15件作品入選由中宣部、中國文聯舉辦的“筑夢——我們的新時代美術攝影作品展”。油畫組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入編央視紀錄片《黨領導下的百年文藝》大型紀錄片,是2014年至今唯一入編的美術作品,該作品創作團隊專訪被央視一套、九套黃金時段報道。記錄電影《戰爭中的母親——膠東乳娘》入選國家“十四五”重大文化項目“國家影像典藏工程”并被永久收藏。原創大型舞劇《大河之洲》入選齊魯文藝高峰計劃重點項目。電影《興安嶺上》《九道灣》在央視播出。圓滿完成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晚會、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藝晚會、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大型交響音樂會《黃河入海》等國家和我省重大活動的展演任務。在中國美術館、山東美術館舉辦建校65周年美術作品展,在國家畫院舉辦中國畫作品展,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學校作為首批入選文旅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院校,連續承辦各類培訓班19期;承辦山東地方戲曲小劇種傳承人培訓班8期,為非遺傳承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可。學校加強對齊魯文化進行傳承研究保護,建立了山東年畫雕版博物館、山東漢畫像石館、于希寧中國畫作品陳列館、山東魯錦藝術館、山東民間剪紙藝術館、梨園霓裳館,收藏保存了以清代為主年畫雕版1000余件、珍貴漢畫像石190余塊、于希寧中國畫精品60幅、魯錦實物200余件、山東民間特色剪紙藝術品4000余件、京劇服飾用品唱本等一大批。作為理事長單位加入山東省魯錦高質量發展聯盟,促進魯錦產業創新發展。

|
合作交流 COOPERATE
| 學校大力推進與省內16地市的交流合作,與日照市、濱州市、棗莊市、菏澤市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深化交流合作。與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校等院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研創新、藝術實踐與創作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承辦2024年文旅部高校共建工作會議,取得圓滿成功。承辦全國省(區)屬綜合性藝術院校第二十八次交流協作會,發布聯合倡議。與中國愛樂樂團、大眾報業集團、山東博物館、濟南市美術館、山東文旅投資集團、山東中鐵文旅集團、濟南市城市建設集團等開展戰略合作,積極推動產教融合發展。 學校不斷加快國際化辦學步伐,與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合作建立我省首家藝術類出國留學培訓基地;與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澳大利亞、羅馬尼亞、韓國、日本等國家的40余所院校簽訂友好交流協議,在學術交流、教師互派、學生互換、藝術展演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交流與合作。近年來,與意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保持密切合作,積極推進繪畫專業本科教育項目等重要合作;與法國夏龐蒂埃學院簽署交換生協議,與法國讓·卡爾多基金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簽署友好交流合作備忘錄。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在意大利舉辦的油畫展“有與無”,成為《黨領導下的百年文藝》中2019年至今中外文化交流中唯一的美術展覽項目,進行重點介紹。承辦“樂動青春”—中日韓大學生線上音樂會、“意大利高等教育日(濟南站)”活動,參加“中俄藝術高校聯盟”成立十周年“藝術畫卷 友誼之歌”、中國—東盟藝術高校聯盟“藝路同行 共向未來”系列活動。與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合作,建立我省首家藝術類出國留學培訓基地。 
|
| 經過幾代山藝人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奮斗,學校的歷史底蘊更加厚重,文化積淀更加厚實,辦學實力和綜合影響力持續增強。以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彭麗媛教授,以及倪萍、劉曦林、王沂東、隋建國、閆平、王克舉、王衍成、陳瑾、徐少華、王繪春、王靜、蘇巖、黃港、郭躍進、宋昌林、周龍、童年、郭婷婷、于冠群、李雪、靳東、劉濤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畢業生從這里走出,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推動藝術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