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坐落于孔子故里、文化圣地山東省濟寧市,始建于1979年,2000年獲批高職辦學建制,是全國首批公辦高等職業院校。學院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地方需求、學生需要,形成了“工為主體,康、商兩翼,文為特色”的專業結構;現有招生專業55個,在校生2.4萬人,專兼職教師1400人。學院不斷創新“產教互融、數智賦能、學崗直通、文化育人”辦學模式,著力打造“以德樹人、以技立人、以文化人、多彩成人”辦學特色,聚力培養具有“中國心、世界眼、智慧腦、工匠手”的圣城高技能人才;致力學生就業光彩、生活精彩、人生出彩。學院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全國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樣板校、山東省骨干示范性職業技術學院、山東省特色名校、山東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入選2024全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100強”、2024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治理現代化典型院校,入圍2024年亞太職業院校影響力指數星級院校,“校友會2025年中國大學排名”被授予5星級?中國一流高職院校,作為全省5所本專科高校之一推薦到中央文明委參評全國文明校園。
黨建鑄魂、以文化人,打造特色育人樣板校。堅持黨建全面統領、文化全程融入、德育全域覆蓋,主持完成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項課題等重點思政文化項目6項,獲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 專項行動團隊3個,5個團支部、學生社團被團中央授予全國高校活力團支部和全國大學生示范性團隊。榮獲教育部文化素質教指委主任委員單位、全國首批職業院校文化素養教育基地。建成全國唯一的《儒家文化與魯班工匠精神傳承與創新》國家級教學資源庫。思政育人成果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榮獲3屆山東省政府文化創新獎(山東高校唯一)。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改革與精品建設項目遴選中,《儒風雅樂?詩禮千秋》和“一站式” 學生社區建設分別入選教育部2025年高校原創文化精品和教育部2025年度全國高校示范“一站式”學生社區項目,入選數量居全國高職院校第5位。“金聲玉振?華夏正音”學生雅樂團演奏節目作為全國兩個節目之一在北京中華民族共同體展館展演。學院被國際儒學聯合會吸收為單位會員。
科教融匯、數智賦能,提升辦學核心競爭力。加強師資、課程、教材建設。近兩年引進博士和省級以上高技能人才79名,7名教師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省教學名師,獲國家級、省級以上人才稱號達到31人,榮獲全國教師能力大賽一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22門課程入選國家和省精品課程,3部教材入選教育部職業教育優質教材省級培育,1部教材獲全國職業教育優質教材培育。打造高水平創新平臺、創新團隊。獲批工信部“麒麟工坊” 實訓基地、山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山東省智能制造數字經濟人才實訓基地、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省級以上創新平臺達到24個,培育出省級“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教學創新團隊、青創團隊、社科青年人才團隊等10個,總數達到23個。狠抓高層次科研、大賽。立項國家級科研項目5項,省級科研項目139項。學生在世界技能大賽、“一帶一路”金磚國家大賽和國賽、省賽中獲獎736項。
產教互融、育訓并舉,提高服務發展貢獻度。對接產業建專業。緊貼濟寧主導產業,做強智能制造、大數據、新材料等7個國家、省級高水平專業群和35個省級特色示范專業品牌項目。著眼未來產業和新質生產力要求超前儲備人才,與中國有色金屬、寧德時代共建儲能產業學院,新上儲能材料專業;聯合中國兵器北斗衛星通信公司,共建北斗應用及低空經濟產業學院,新上衛星通信與導航技術、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攜手園區、企業育人才。牽頭建成了3個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3個省級行業產業融合共同體,數量居全省高職院校第一位,其中曲阜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產教聯合體被推薦參評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聯合省市龍頭企業共建了10個產業學院和17個校企合作專業,在427家企業設立了生產性實訓基地,聘請532名企業高技能人才到學校任教,實現崗位進課程、手冊進教材、工匠進課堂、教師進企業,學生訂單式、學徒制和現場工程師培養人數占比達到80%以上。打造校企合作新樣態。學校出場地、企業出科研設備,聚合全國11所高校51個博士創新團隊,與山東華普檢測公司共建混合所有制濟職華普產業學院和新材料研究院,聯手濟寧7家省級化工園區和重點化工企業,共建“1+7+N”科技服務平臺,校企人員混編、人才共育、設備共用、科研聯創、成果共享,創新的校企合伙人校企合作新模式被《科技日報》專題報道。依托騰訊云,引進100個產業項目和50名騰訊工程師,與濟寧土發集團聯合成立騰訊云數字技術產業學院,在校內設立“校中園”,在融發產業園建設“園中校”,創出了“雙園融通、雙境融合”學校、園區、企業合作人才培養新模式。《搭產教平臺 做天下文章 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以聯合體賦能文化“雙創”》案例入選教育部2024年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引輸聯動、校企同行,構建國際合作新格局。服務國際產能合作,牽頭成立中國(山東)-老撾職業教育共同體,設為秘書處單位;建成物流管理、眼視光技術等5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建設海外實習實訓基地10個,派遣赴國外交流、實習留學深造學生210名,入選山東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示范工程;對接國際標準,開發專業教學標準5個,建成國際化課程50門。實施職教出海工程,開發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國家職業標準和配套專業教學標準5個;在俄羅斯普斯科夫國立大學等建立了3個“六藝大成工坊”;與塞舌爾理工學院、烏干達信息與通信技術學院等合作共建4所海外分校;在坦桑尼亞國家交通學院建立了坦桑尼亞“班?墨學院”。創新“中文+職業技能+文化+就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目前有五個國家在校留學生62名。當選為中國-中東歐國家產教融合發展聯盟、中德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學校國際合作育人實踐案例入選國際職業教育大會典型案例。
學院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堅守職教初心,強化立德樹人,接續發力攻堅,朝著辦學能力高水平、產教融合高質量的“新雙高”目標奮勇前行,在教育強國建設征程中作出“濟職”貢獻。
(數據截止2025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