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赤峰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是赤峰市人民政府舉辦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昭烏達盟農牧機械化學校。1988年,更名為“內蒙古紡織工業學校”;2004—2005年,赤峰市糧食職工中等專業學校、赤峰財經學校、赤峰民族技工學校、赤峰黃金技工學校相繼并入;2011年升格為高職院校。2014年批準成立“內蒙古民族工業技師學院”開展技工教育。目前,學校主要開展大專、中專和技工層次的學歷教育,同時開展成人繼續教育、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
學校先后被評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4次)、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突出貢獻單位、國家機械行業3D打印培訓(鑒定)中心、自治區科普示范基地、內蒙古工匠學院、黃炎培職業教育優秀學校、赤峰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
二、辦學規模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8763人,其中高職生8079人,中職生434人,技工生250人。校園占地面積33.5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2.3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2.5億元,館藏圖書55萬冊。
三、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教職工460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高級講師)199人,專任教師414人,“雙師型”教師165人。教師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獲得“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個人”榮譽稱號1人,國家級技能大師2人、自治區級技能大師1人、自治區“草原英才”1人、自治區教學名師4人、自治區教壇新秀4人、自治區專業帶頭人2人、自治區教學能手1人、自治區技術能手12人。
四、專業建設
學校共設置高職專業34個、中職專業14個、技工專業7個。學校辦學以工科專業為主,34個高職專業中,裝備制造大類、電子與信息大類、生物與化工大類專業有25個,占74%。建有機電一體化技術、大數據與會計、藥品生產技術、信息技術、藝術創意、新能源等6個專業群,覆蓋裝備制造、財經商貿、電子信息、能源化工、生物醫藥、輕工食品等多個產業。“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是自治區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項目,機電一體化技術、數控技術專業是自治區骨干專業;機電一體化技術、大數據與會計、藥品生產技術是自治區首批職業院校特色試點專業。
五、人才培養
學校根據職業院校學生文化課程基礎較差,但頭腦靈活、情商較高、樂于動手的特點,確立了“強德育、厚基礎、精技能”的育人理念。“強德育”,主要是通過平安校園、健康校園、衛生校園、秩序校園、求知校園、修身校園“六大校園”工程建設和書香校園建設等活動,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塑造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厚基礎”主要是成立公共基礎部和專業基礎部,加強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為“精技能”打基礎;“精技能”主要是制定技能清單,指導學生學精一項技能,增強就業競爭力和崗位適應能力。
正確的辦學定位和持續的質量建設,使學校育人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近三年,師生獲得自治區級及以上技能大賽獎項203項,國家級二等獎6項、三等獎11項;自治區級一等獎37項、二等獎69項、三等獎80項,其中,在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得銀獎3個,銅獎1個,獲獎層次和獲獎等級再創新高。
六、服務地方發展情況
學校圍繞自治區和赤峰市重點發展產業,優化專業布局,按照一個院系建設一個專業群、一個專業群對接一個產業、一個專業對接多家知名企業的思路,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赤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牽頭成立赤峰冶金化工產教聯合體,成員單位涵蓋市域內中高職院校26所、冶金化工企業33家;與用友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華中數控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產業學院2個;與內蒙古明岳新材料有限公司、赤峰市人川醫藥有限公司等合作,開辦“工匠班”“訂單班”21個,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訓項目開發、技能競賽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協同育人機制。
學校落實職業院校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責,先后出臺了《短期培訓管理辦法》《短期培訓收益分配使用方案》,明確激勵政策,鼓勵系部開展技能提升培訓和學徒制培訓。將學徒制成功推廣到內蒙古大地云天化工有限公司、赤峰富邦銅業有限責任公司、赤峰東黎羊絨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業。學校還針對本地企業技術工人短缺問題,提出了“近期用工需求馬上辦”、“中期用工需求精準辦”、“長期用工需求系統辦”的“赤峰工院方案”,助力企業發展。近五年,完成職業培訓38000人次,技能人才評價95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