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醫藥大學是云南省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高校,是最早開展民族醫藥人才培養的高校,是首開中醫藥高等教育海外辦學先河的高校,也是云南省唯一的中醫藥本科院校。
云南中醫藥大學前身為云南中醫學院,始建于1960年。1960年5月,云南中醫學院在云南省中醫學校的基礎上創立,是全國第二批高等中醫藥本科院校,吳佩衡被任命為首任院長。1960年9月1日,云南省中醫醫院劃歸作為學校附屬醫院。1981年成為首批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學校,1986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獲得招收學歷教育外國留學生資格,2016年成為云南省人民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高校,2018年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同年更名為云南中醫藥大學,2022年獲評省級文明校園,目前已發展成為以中醫藥為主體、民族醫藥、國際化教育為特色,以本科教育為基礎,研究生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繼續教育呈現良好態勢,醫、理、工、管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中醫藥院校。現為國家中醫藥臨床研究基地、國家中醫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國家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培育單位、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
致力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及學術科研,大力發展國際化教育推動中醫藥“走出去”是學校的兩大鮮明特色。辦學以來,學校扎根祖國西南邊疆民族地區,開展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民族醫藥研究和人才培養,首次提出“民族醫藥學”概念,是最早開展民族醫藥人才培養的高等院校。構建了全國唯一的傣醫學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了涵蓋云南25個少數民族醫藥資源的數據庫。建有云南省中醫藥民族醫藥博物館,是國家三級博物館、國家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學校在創立民族醫藥學科、構建民族醫藥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民族醫藥傳承創新平臺、民族醫藥研究、傳承民族醫藥文化、搭建民族醫藥學術交流平臺等方面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立足云南輻射南亞東南亞區位優勢,勇立開放潮頭,不斷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出去。1990年,代表中國與西班牙實現政府間合作辦學,建立“加泰羅尼亞-云南”中醫學院,開創中醫藥高等教育海外辦學先河,載入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60年史冊。發起構建大湄公河次區域傳統醫藥交流合作機制,建有世界唯一的中醫西學博物館,國際(西學)中醫文化推廣研究基地,獨辟中醫人類學研究,先后獲批建設“中國-緬甸中醫藥中心”和“中國—老撾中醫藥中心”,在培養中醫藥國際人才、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平臺開展國際聯合科研和醫療服務等方面不斷深化拓展,不斷為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云中貢獻”。
學校現有呈貢和白塔兩個校區,呈貢校區以“秦磚漢瓦、天圓地方”等建筑特征為設計元素,被冠以“云南省最具藝術特色建筑群”的美稱。有11個學院、2個公共課教學部;有實踐教學基地200余個,其中直屬附屬醫院2所,非直屬附屬醫院13所;成立臨床實踐教學基地聯盟和集全省143家中醫院和相關單位為一體的云南省中醫醫療集團;有紙本藏書117余萬冊,電子藏書490余萬冊,古籍1.8萬余冊,是云南省中醫藥民族醫藥古籍文獻收藏最多、最全的單位。有在編教職工850人(不包括附屬醫院),入選省部級及以上人才培養支持計劃459人次。有博士學位授權點 3 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12 個,本科專業 25 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中醫藥學科5個、省一流學科建設項目3個。有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4個、特色專業2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2個、特色專業5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有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5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37門,有省級黃大年式教師團隊3個,省級以上質量工程項目200余項。
辦學以來,一代代云中人秉持“承岐黃仁術、傳大醫精誠、弘滇南醫藥、濟蒼生健康”的辦學使命,綿延賡續、薪火相傳,名師、名醫、名家躬耕講壇,作育英才,領跑云南中醫藥健康服務、臨床研究,引領云南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凝練確定“崇德和合 博學敦行”的校訓,形成“務實、進取、嚴謹、創新”的教風、“樹人求真傳大醫精誠,授業從嚴承岐黃仁術”的校風、“樂學、勤思、自主、合作”的學風,不斷詮釋育才與治教、修德與行醫的內在要求,體現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致力形成“仁和精誠 求真至善”的云中精神。64年來,學校累計為邊疆民族地區輸送9.5萬余名中醫藥專門人才,校友遍布云南省16個州市129個縣區,近60%畢業生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省內80%以上名中醫、榮譽名中醫、基層名中醫,全省50%以上縣級中醫醫療機構負責人為學校畢業生。涌現出中國工程院院士朱兆云、旅法中醫專家時空針灸創始人朱勉生、全軍中醫藥“國醫名師”寧亞功等一大批杰出校友。現有全日制學生1.6萬余人,其中本科生13784人,碩士研究生2551人,博士研究生73人,留學生211人。
學校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民族醫藥、滇南醫藥、南藥”三大科研集群,優化資源協同創新,打造高水平科技平臺和團隊,依托重點平臺、團隊培育重大項目和成果,初步構建起以原始創新、服務應用、突出貢獻為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助推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提升服務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貢獻度。現有國家及省級科研平臺22個、省級創新團隊9個、科技特派團3個、院士專家工作站及站點 25個。學校中醫芳香療法研究開先河,中醫藥防治新發突發傳染病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及示范應用項目經費創歷史新高,中醫藥資源研究與開發利用成果豐碩,打造了蒼艾香薰油等“云中創造”“云中制造”健康系列品牌。成立滇南本草高等研究院,形成中醫藥與民族醫藥交融發展的“理論—藥物—資源—產業”全鏈條的研究優勢。學校第一附屬醫院擁有醫療機構制劑87個品種,其中紫連膏、蠲痹顆粒、芩樓軟膏3個制劑榮獲“云南省優秀制劑品牌”稱號。2015年以來,學校獲省級以上獎勵49項,其中第一單位27項,參與單位22項;獲廳級獎勵11項,其中第一單位9項;個人參與國家獎1項。近三年,牽頭獲省級科研獎勵8項,其中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構建起中醫藥民族醫藥科研新范式。
學校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不斷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重視發展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各類型的中醫藥后繼人才,先后獲評“云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成人教育先進單位”“云南省普通高校函授優良學校”等。兩所直屬附屬醫院醫療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第一附屬醫院在全國三級公立中醫醫院績效考核中5年考核評級蟬聯全國“A+”;第二附屬醫院2022年在全國中西醫結合醫院中等級躍升為“B”。瞄準云南特色道地品種開展種苗繁育與規范化種植,全力幫扶助推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學校一大批專家學者身入田間地頭指導鄉親們發展云南道地藥材的科學化、產業化種植,帶動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多次參與防治血吸蟲病、鉤蟲病、瘧疾等傳染性疾病,多次在重大疫情、災情發生后挺身而出,承擔中醫藥救援使命,彰顯了大醫精誠的情懷,唱響了大愛無疆的贊歌。師生長年深入基層一線開展中醫藥義診及健康宣教活動,增強中醫藥服務功能,滿足廣大群眾的健康需求。
學校堅持以文化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在構建“云中精神”價值體系、制度文化建設、中醫藥文化傳播力建設、校園文化品牌建設、文化認同感建設等方面不斷發力,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突顯中醫藥文化特色,創新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將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藥文化精髓寓于校園環境,將中醫藥傳統文化內核及其精神融于校園結構,使漫步校園成為接受中醫藥傳統文化熏陶的享受。“讀經典、學經典、用經典”主題系列活動成為學校課外學習活動參與面最廣、影響最大的閱讀學習活動品牌。德育答辯和一體化德育實踐體系成云中思政品牌。
欣逢盛世,中醫藥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發展時機。2022年11月召開的云南中醫藥大學第一次黨代會,凝聚全校師生的共同意志形成“1221”戰略部署(走一條特色發展之路,實施學術興校、人才強校兩大戰略,圍繞“全面提升在云南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貢獻度、邁進西部高等中醫藥院校先進行列”兩個目標,開創一個團結奮斗的嶄新局面)。學校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傳承創新發展云南中醫藥事業作為根本使命和責任擔當,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云南提出的“三個定位”重要要求,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和“健康中國”等重大戰略,扎根祖國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立足云南中醫藥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走特色發展之路,聚焦云南高質量發展布局開創高水平中醫藥大學建設新局面,在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展現云中擔當,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貢獻云中力量,在主動作為中展現云中精神,在開放辦學中不斷開創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以上數據截止2024年12月31日/2025年1月更新)